比特派官网app下载链接|石油危机

作者: 比特派官网app下载链接
2024-03-08 03:22:07

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引发经济危机)_百度百科

(石油价格引发经济危机)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石油危机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4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石油危机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石油价格引发经济危机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石油危机(Oil Crisis)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中文名石油危机外文名Oil Crisis别    名石油资源能源危机简    介石油价格引发经济危机发生时间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目录1三次危机2危机影响3资源分布4与国际政治5对世界影响6国际动态7现状分析8解决危机三次危机播报编辑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危机影响播报编辑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资源分布播报编辑石油资源和水资源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从石油资源来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为,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储量达849.3亿吨。该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4%。北美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297.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储量为245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苏联地区,独联体国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10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1%,其石油产量为4.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5%。其中俄罗斯石油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此外,亚太地区探明石油储量52.4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1%;非洲地区为11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6%;南美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34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7%。世界石油地区消费量与石油资源拥有量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而石油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22%,而其石油消费却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东;欧盟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除了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欧盟借助非洲许多国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优势”,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已领先一步。西方大国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和争端不断加剧,资源战略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经历过石油危机的西方大国先后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如美国制定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制定的《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58-1106号法》,都明确规定了储备目标和规模。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中国正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立法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后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够达到180天的安全消费量。与国际政治播报编辑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到,石油资源和水资源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非洲一些国家的内战、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以及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等,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资源因素。过去半个世纪中,仅仅由水引发的冲突就达到500多起,其中20余起演变为武装冲突。随着石油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更加突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全球能源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对世界影响播报编辑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10天,阿拉伯几个主要产油国宣布,将海湾地区石油价格提高17%。阿拉伯世界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而发动的石油战正式打响,震撼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这次石油危机触发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危机,并对此后的世界经济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等12个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斋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配合战争,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战争爆发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其南部重要的石油输送港口西顿。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国际石油市场一片恐慌,标志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开始。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短短三天,阿拉伯各产油国连续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给西方国家来了个措手不及。1973年12月,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国际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当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200万桶,许多工厂因而关门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闭。尼克松总统还下令降低总统专机飞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美国国会则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所有石油产品实行全国配给。美国国防部的正常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中断,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不得不动用它们的战时石油储备。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而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1978年12月,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到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顿,终于使油价创下每桶41美元的纪录,从而酿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经济危机。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以减少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还被迫加快了新油田的勘探开发。由于各国积极开发油源,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在1982年超过了欧佩克组织。石油危机促进了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美、德及日本等国还逐步建立起大量的战略性石油储备。尽管各国防范石油危机的意识日益增强,但石油危机仍然无法完全避免。1990年海湾战争和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尽管由于国际间防止石油危机形成的机制日趋完善,但在能源需求和供给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石油危机的阴影仍然无法消除。“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紧要的战略问题。国际动态播报编辑(摘自环球时报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1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居然达到了每桶55.67美元,涨幅达73%!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百分点。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影响,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减其他开支。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更加难过。在居高不下的有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亚洲经济潜伏着滞胀的危险。● 尤科斯公司解体2004年7月,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税款案进入司法程序。迄今为止,俄税务部门要求尤科斯公司偿还的税款已超过了275亿美元,该公司只偿还了39亿美元。由于事关国际石油市场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决尤科斯的巨额债务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2月19日喜,鲜为人知的神秘买家贝加尔金融集团以2607.5亿卢布(约合93亿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后仅3天,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就被证实为尤甘斯克的真正买家。俄专家认为,由于尤科斯公司解体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国有化,俄罗斯政府重新恢复了因苏联解体和国有企业民营化而丧失的对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管理能力。现状分析播报编辑从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来看,“不平衡”一词可点破其中的根本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战争和地区纷争愈来愈多,如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对伊发动军事行动,就是一个明证。由地区纷争与战争引起油价波动的幅度不断变大。历史上曾于2004年10月22日达到油价(轻质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石油资源不断走向枯竭,几十年后,使用石油将成为历史。今后国际石油市场将充满更多的变数。1973年能源危机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英国石油抗议活动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1979年能源危机原因:伊朗革命爆发。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原因:波斯湾战争。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全球各国都认识到石油的局限性,各国政府都在竭力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技术,力求在新能源技术革新中抢占先机。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需求量会逐渐减小直至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参考资料:《当代经济与政治》华文出版社《环球时报》2004年 若干期解决危机播报编辑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他们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此外,战略石油储备还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国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发表了题为《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最后都发生了什么?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三次石油危机,最后都发生了什么?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最后都发生了什么?2022-03-08 17:4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字号来源 | 招商证券高油价通过对消费投资的双重抑制,往往会带来世界经济的下滑。近期俄乌冲突升级导致全球避险情绪上升,油价再次大幅攀升。原油作为“大宗之母”和重要战略储备,一直备受关注。本文详细复盘了七十年代以来几次油价大幅攀升的经过,结合经济指标、主要股指及各板块在几次高油价中的表现,探讨高油价对主要指数、各行业以及细分领域产业趋势的影响及其逻辑。近期俄乌冲突升级,市场对原油供应短缺的担忧情绪达到顶点。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夏、陈星宇在2月底报告中,探讨了高油价对主要指数、各行业以及细分领域产业趋势的影响及其逻辑。以下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历次高油价行情回顾报告首先在回顾历史上四轮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行情后总结道:全球油价主要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同时货币因素也会对油价产生直接影响,地缘政治和原油库存通过影响原油的供给需求间接对油价产生扰动。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在这轮石油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层面来看,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利益冲突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由于国际石油垄断公司对油价的控制,油价这段时间以前长期维持在1-3美元左右。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长期低价的不满与西方石油公司不肯让步,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政治层面来看,这次石油危机根本原因是阿拉伯国家主要想利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国等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立场,迫使以色列退出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4日美国公开向以色列空运武器、19日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此后阿拉伯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削减产量、石油禁运措施将石油危机推向高潮。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在这一轮石油危机中,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被动供应减少的客观因素。1978 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供给的严重不足,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34美元/桶。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41美元/桶。另一方面,市场的心理预期也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报告中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的长期紧张,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使得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不断升温。石油公司开始囤油,个体消费者开始抢油,推动原油供给每天约减少300万桶,原油需求每天增加300万桶。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推升油价加剧上涨。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1992:同样因为战争,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8月初,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机爆发。随后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不过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是战争维持时间没那么长,主要作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充分的紧急预案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供不应求推动油价高涨2003-2008:期间全球尤其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原油需求大幅上行,带动油价攀升。2004年开始,国际油价在需求的拉动下稳步提升,2007年之后进入快速提升阶段。2007年1月布伦特原油54.3美元/桶,到2008年7月油价达到133.87美元/桶,涨幅达到146.54%。因此,从需求端来看,原油的需求长期主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并且石油需求比GDP的变化提前反应;供给端来看,主要受石油储量开采成本等影响。另外由于原油使用美元计价,使得油价与美元走势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美元贬值时,使用其他货币购买石油变得更加便宜,刺激需求,推动油价的走高。相反,美元升值,对于其他投资者石油变得更贵了,抑制需求,油价走低。石油危机影响市场的逻辑1、宏观层面。油价的上涨首先带来工业生产领域成本的提高,对PPI上涨产生直接效应,而PPI上涨导致工业产品产销能力的下降。在前述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均出现下滑。其中,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下滑程度最大,工业总产值从1973年10月的1.46万亿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万亿美元,降幅达8%。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各行业PPI波动幅度也最大。具体到各行业成本提高程度,则会随着用油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从历次石油危机来看,燃料相关产品及动力、化工及相关产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相关行业PPI同比涨幅最大,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PPI同比涨幅相对较小。油价的上涨通过价格输入效应和收入转移效应传导使得CPI走高,进而抑制投资和消费。一方面,由于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权重,国际油价走高,影响国内油价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成本增加,直接作用于一篮子商品。同时,油价通过PPI产业链向下传导,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业制品成本增加,随后金属制品、塑料等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陆续上涨,从工业领域生产劳动成本到商品服务业领域消费价格最终都会上涨。从而引发投资、产出的下降。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使得OPEC等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石油美元,货币资金流动性提高,直接导致通胀的产生。而对于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使得真实货币余额减少,消费者会增加对其他产品的替代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带来社会需求增加,引发通胀。CPI与个人消费和投资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对个人消费的作用很快呈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4年,美国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从时间效果来看,CPI的上涨会立马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对于投资的作用会有一些时滞。2、产业价值链层面。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油价格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原油产业链一般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行业。原油价格随着产业链逐渐传导,同时从上游到下游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供给高度集中的市场。OPEC、美国、俄罗斯几乎决定了全球原油的供给价格。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原油价格的变化只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因此,从产业链传导来看,随着产业链下移行业集中度降低,价格传导作用减弱,行业影响减弱。高油价期间市场表现1、整体层面。从整体层面来看,油价的大幅上涨多数情况会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冲击。随着石油危机持续时间以及对经济冲击程度的不同,股指下跌的程度也有差别,同时经济基本面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油价通过对消费投资的双重抑制,往往带来宏观经济的下滑。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世界原油均价将近翻了四倍。美国GDP不变价同比从 5.60%降为-0.50%,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从1972、1973年10%以上的高增长滑落至1974、1975年的4.21%和5.23%。日本经济遭到更为严重的冲击,GDP不变价同比由1973年的8.03%降至1974年的-1.23%,大幅下降9.26个百分点。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GDP由1978年的5.5%到1980年降为-0.30%。两伊战争之后美国GDP从1981年的2.5%降低到-1.80%,制造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23%。日本由于严格控制通胀以及汽车产业的获益,避免了大幅冲击,GDP不变价同比由1979年的5.48%到1980年降为2.82%。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由于各国开始加强对石油产业及替代能源的发展,加上这次石油危机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美日经济冲击较小。2、股指层面。对应到相应期间的股指变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以OPEC的两次提价为界限,标普500和日经225均有两轮的大幅下跌。标普500从1973年10月16日的110.19点开始到12月6日持续下跌至94.42点;从1974年初的99.80连续9个月下跌,到9月30日至63.54,跌幅达36.33%。日经225从1973年10月30日4702.92的高点跌倒12月18日的3958.57点,跌幅达15.83%;经历短暂回升之后,从1974年5月31日的4772.66连续5个月下跌到10月28日的3403.61点,跌幅达到28.69%。第二次石油危机虽然同样处于全球经济衰退期间,但相比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对美日股指的冲击相对较小。标普500和日经225在短暂的下跌之后,随着油价企稳,都迅速恢复并大幅上升。日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汽车产业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日本汽车年出口量从1970年的108.68万辆至1981年达到604.84万辆,增长4.57倍。第三次石油危机持续时间较短,标普500从1980年7月16日的368.95点骤降至10月17日的298.76点,出现较大波动性。此后油价开始回落,至1991年2月基本恢复持平到战前水平。标普500开始大幅反弹,迎来新一轮的上涨。日经225在此期间跌幅相对较大,并且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股指一直维在低位。主要原因在于1989年3月到1990年8月,日本连续5次提高贴现率,频繁的货币紧缩政策,加剧了对资本市场的冲击。第四次油价的上行,由于经济基本面较为强劲,中美日主要股指均有较好表现。这一期间,美股在互联网泡沫后经济复苏的驱动下,从2003年3月的828.89点上升至2007年10月12日的1561.80,涨幅高达88.42%。与标普500类似,日经225也在2003年4月的低点858.48开始一路攀升,基本与油价上行过程一致,同样由于次贷危机,于2007年7月止于1531.85,增幅高达78.43%。3、各个板块表现。该报告选取三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1月至1991年12月)世界原油均价与各个一级行业每股市盈率的月度数据,取对数,差分调整之后,得到如下因果检验结果。在90%的置信水平上,原油价格与电信业、消费者服务业、卫生保健业、金融业、工业和公用事业市盈率存在因果关系。而与日用消费品和基础材料没有检验出因果关系。报告显示,考察各板块在油价上涨与下跌阶段的表现可以发现,消费者服务、金融、工业等与油价有因果关系的行业在三次石油危机期间波动较大。能源、油气、基础材料多数情况较为受益;金融行业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敏感性;电信、科技相对稳健;市场政策等因素同样影响板块表现差异。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上行期间(1973年10月至1974年3月),标普500指数下跌11.72%,电信行业指数跌幅最小为0.93%,基本材料行业跌8.02%,油气行业跌10.58%,其余行业跌幅均超过标普500。消费者服务和日用消费品行业指数跌幅最大分别为18.72%和23.32%。在油价回落期间(1974年3月至1974年10月),标普500跌33.65%,电信行业指数跌幅仍然最低为24.08%,基本材料行业指数下跌28.88%,金融行业跌幅最大为44.56%,消费者服务行业跌幅为41.22%。整个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电信行业和基本材料行业表现出相对较好的稳定性,金融和消费者服务行业跌幅最大。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期间(1978年7月至1980年12月),基本材料、工业等行业指数有所上涨,油价下跌期间,金融行业、卫生保健行业和电信有较大幅度的上涨。金融行业的上涨主要在于80年代初期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为美国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带动金融行业出现大幅上涨。美国当时存款利率上限并未取消,由于治理高通胀的需要,市场化的利率大幅提高,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相比于70年代大幅增加。同时,美元的持续贬值刺激非产油的发达国家增加从美国贷款来支付国际收支的逆差。整个这段时间,美国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盈利时期,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美国银行业价格指数上涨54%。另一方面,美国电信行业垄断格局打破,企业之间的充分竞争,刺激了消费的大幅增长。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世界原油均价从39.75美元/桶回落至1983年3月的28.32美元/桶,电信行业指数上涨43%。第三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期间,1990年6月到1990年10月海湾战争带来世界原油均价由15.27美元/桶上涨到34.50/美元/桶,这一期间除了油气行业价格指数上涨2%,其余行业价格指数全部大幅下跌。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世界原油均价从34.5美元/桶的高点回落到18.07美元/桶,各个板块价格指数开始出现大幅回升。科技和金融行业价格指数涨幅最大。从整个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各个板块的表现来看,金融行业和日用消费品行业最为敏感,伴随油价涨跌,出现大涨大落。卫生保健行业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和营利性,在油价上涨期间,跌幅相对较小。随着油价的回落,很快能有较大涨幅;公用事业和电信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上涨和下跌幅度都相对较小。总的来说,高油价期间各板块表现不尽相同,但也呈现出一些共性:各个板块与油价的相关程度是各板块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金融行业在石油危机期间相对于其他板块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敏感性;市场政策等因素是不同板块在历次石油危机中表现出差异性的原因之一。高油价对产业格局的影响报告写道,高油价主要对产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1、产业结构:高油价一定程度上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日本为例,70年代高油价促使其经济实现从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50年代起,日本依托重工业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GDP以年均10%左右高速增长。70年代石油危机带来原油价格显著上行,使得钢铁、化工等燃料成本占比较大的重化工业部门,成本抬升,竞争力下降,工业生产出现不同程度收缩,石油和煤制品工业生产指数由1979年的99.8,持续回落至1987年的73.7。面对油价的高涨,日本一方面加强传统行业技术支持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1970-1985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顺利实现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日本彩色电视机从1965年开始出口,至1985年出口额达到0.6万亿日元;日本的家用录像机出口额1985年超过了1.6万亿日元。对钢铁原油的需求减少,对硅的需求与日俱增。2、产业链:石化产业链而言,一方面高油价对石化行业不同环节利润带来扰动,另一方面带来替代工艺的发展机会。石化行业是从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为起点,经过一系列原料加工合成,最后得到各种化工产品或制品从而进入其他行业的生产或消费的漫长产业链。因此原油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的传导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总体来说,原油及其衍生品等原料投入占比较大的产品(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品)以及替代作用较强的产品(如PVC、甲醇、氮肥等煤炭工艺生产对石油、天然气路线的替代)等价格会涨幅较大。从产业链上来看,产业链上游企业一般较少并且规模较大,产品价格随着油价上涨而上涨。2000年以来随着油价的上涨,石油开采行业的盈利呈上升趋势。产业链下游行业由于企业较多,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将成本转嫁给用户,就会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负面冲击较大。汽车产业链而言,总量上,油价的高企会从整体上抑制汽车的需求。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全球汽车销量均有较大幅度下滑。、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世界汽车产量由3992万辆下降到3300万辆,降幅17.3%; 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随着油价上涨世界汽车产量由4230万辆降低到3852万辆,降幅8.9%。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1990年下半年世界汽车产量由4970万辆降低到4698万辆,降幅达 5.47%。结构上来看,高油价带来70年代日本小型车的风靡。数据显示,1970年本田在美国的销售量仅1300辆,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本田汽车在美销售量跃升到近10万辆。趋势上来看,高油价为新能源车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日本、美国、欧洲、中国等相继开始在新能源车领域积极布局。日本是最早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之一。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推进节能汽车前沿技术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近几年我国开始在新能源车方面积极布局。3、能源结构:几次高油价使得原油在全球能源消费生产中占比逐渐降低,天然气、煤炭、核能等占比逐渐提升。整体来看,1970年之前,石油的生产和供应都快速上行,石油也是第一大消费能源;1970 年之后,随着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原油的生产大幅下滑,消费有所波动;取而代之的是煤、天然气、新能源等加速上行。根据BP统计,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占50%;经过几次石油危机,油价的上涨,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逐渐减少,到2020年石油占比降至31.2%。以美、日为代表,高油价的冲击使其纷纷实行新的能源政策,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使得煤炭、核能以及新能源在其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有所提升。原标题:《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最后都发生了什么?》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石油危机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历史上的石油危机回顾 - 知乎

历史上的石油危机回顾 - 知乎首发于投资知识专利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历史上的石油危机回顾牛牛专业讨债的律师。 近期由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导致石油大幅度涨价,那么石油的涨价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前三次石油价格暴涨对于发达国家所造成的影响吧。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1973年中东战争,欧佩克(OPEC)国家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每桶12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机是1979年,霍梅尼上台,伊朗为报复美国支持伊朗旧国王,宣布石油禁运,油价从每桶15美元上涨至35美元,引起全球经济衰退。  第三次石油危机是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3个月时间内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40美元。由于战争很快结束,这次油价暴涨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要小得多。  可以看出,过去这三次油价暴涨都和战争有关,主要是OPEC国家联手控制产量,限产造成短期石油供应短缺,引起油价暴涨。而实际的石油储量及开采能力都是供大于求的。但是这一次的油价上涨原因却有本质的不同。虽然最近一直有观点认为,此次油价暴涨存在着很大的投机因素,但是石油供求基本面因素发生了根本改变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也绝对不容忽视。  石油在经过上百年的开发后,从1970年至今的35年里,全球基本没有再发现大的油田储量。目前的高产量地区80%都是1972年以前发现的。现有的主产油田大部分或者已经处于开采高峰期,或者已经进入开采衰退期,如中国的大庆油田和英国的北海油田。由于北海油田的老化,英国今年第一次从石油输出国转为石油输入国。数据显示,全球石油的消费每年都在递增,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经济出现高速发展,石油消费有加大的迹象。预计2004年石油每年新增日消费量为200万桶。而据委内瑞拉石油部长Ramir称,欧佩克目前的原油日产量已高于该集团的官方配额达200万桶,欧佩克的大多数成员国原油产能已经达到极限,在短期内提高原油供应量已无多少调控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副董事鲁滨孙也认为,由于产油国原油存量下降,加之中国内地等对石油需求激增,在供求不平衡下,预料油价将继续高企。如果伊拉克和俄罗斯能够稳定政局,那么石油的供应能力可能还可加大一点,但即使如此,相比日益庞大的石油需求增量,也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为什么目前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哪怕是一次飓风,一次工人罢工,石油价格就会出现暴涨的原因所在。这也就是说,全球石油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的供需矛盾,而这一矛盾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调和的,因此可能会是长期的、持久的。这也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和地球能源储量有限的根本性矛盾。  也许有人会说,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寻找石油的替代品,从而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所以,油价上涨并不是那么可怕。果真如此吗?石油需求从1972年的平均每天5300万桶到2002年的7730蛲?年复合增长为1.26%。而石油供给从1972年的平均每天5400万桶到2002年的每天7660万桶,年复合增长为1.17%。在过去的20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石油价格怎样波动,石油总的需求量总是在增长。即使是1973年石油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的时候,全球耗油量也只从1973年的5730万桶/日,轻微减少到1974年的5640万桶/日、1975年的5620万桶/日,1976年又大幅回升至5950万桶/日。在原油价格上涨幅度如此巨大的时候,原油消耗量并没有减少,这说明原油的消耗是刚性的,不容易取得替代品。其结论就是,当原油大幅上涨的时候,由于原油消费的无弹性,原油使用国将无条件接受原油输出国的财富转移,或者说财富剥削。1979年的数据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  由此,我们认为,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以及不易替代的,所以,即使油价大幅上升,石油的消费也很难取代。这就意味着油价上涨将会引起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财富将会从石油消费国无条件地转移至石油生产国。根据预测,中国2004年全年将进口原油达到1.2万吨,折合约8.8亿桶。2003年全年实现油价31美元,假设2005年全球油价在50美元/桶以上,则中国将为此多付出外汇19×8.8=167.2亿美元,即1382亿人民币。这就相当于石油组织对中国的征税。这也是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最直接和看得见的损失。那么,看不见的潜在的影响又是什么呢?1973年石油危机后,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从1972年的117.44点跌至1974年的69.72点,跌幅达40%;日经225指数也从1972年的5236点下跌到1974年的3764点,下跌了29%。  日本战后出现20多年的繁荣期,到1973年,日本经济开始进入重工业化。重工业使投资规模急剧增大。大型企业之间的合并催生了三菱重工、新日本制铁等超级企业。1973年的油价暴涨引起日本通胀恐慌。1974年日本批发物价上升了31.4%,消费物价上涨了24.3%。为了抑止高物价,日本政府采取了紧缩信用的金融政策,导致企业出现大量过剩生产,工业产值急剧下降。1974年日本工业产值下降20%,130万人失去工作,出现了经济滞胀。发布于 2022-03-11 14:34世界历史石油工人石油工程​赞同 33​​2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投资知识专利分享本人学习投资的心得和

全球能源危机 – Topics - IEA

全球能源危机 – Topics - IEA

IEA

Close Search

Search

About

新闻

活动

Programmes

Help centre

IEASkip navigation

Search

Energy system Chevron down

Explore the energy system by fuel, technology or sector

Fossil Fuels

Renewables

Electricity

Low-Emission Fuels

Transport

Industry

Buildings

Energy Efficiency and Demand

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Decarbonisation Enablers

Buildings

Energy Efficiency and Demand

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Decarbonisation Enablers

Explore all

Topics Chevron down

Understand the biggest energy challenges

The IEA's 50th Anniversary

Climate Chang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s Stocktake

Critical Minerals

Russia's War on Ukraine

Global Energy Crisis

Investment

Saving Energy

Energy Security

Net Zero Emissions

Investment

Saving Energy

Energy Security

Net Zero Emissions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and Water

Energy Subsidies

Renewable Integration

Energy Access

Energy and Gender

Covid-19

All topics

Countries Chevron down

Explore the energy system by country or region

Member countries

Australia

Austria

Belgium

Canada

Czechia

Denmark

Estonia

Finland

France

Germany

Greece

Hungary

Ireland

Italy

Japan

Korea

Lithuania

Luxembourg

Mexico

New Zealand

Norway

Poland

Portugal

Slovak Republic

Spain

Sweden

Switzerland

The Netherlands

Türkiye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Accession countries

Chile

Colombia

Costa Rica

Israel

Latvia

Association countries

Argentina

Brazil

China

Egypt

India

Indonesia

Kenya

Morocco

Senegal

Singapore

South Africa

Thailand

Ukraine

All Countries and Regions

DataChevron down

Use, download and buy global energy data

Data explorers

Understand and manipulate data with easy to use explorers and trackers

Data explorers

Data sets

Free and paid data sets from across the energy system available for download

Data sets

Policies database

Past, existing or planned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Policies database

Chart Library

Access every chart published across all IEA reports and analysis

Chart

All data

Reports Chevron down

Read the latest analysis from the IEA

CO2 Emissions in 2023

A new record high, but is ther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旗舰报告 — 2024年 03月

Oil Market Report - February 2024

燃料报告 — 2024年 02月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3

旗舰报告 — 2023年 10月

Net Zero Roadmap: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

2023 Update

旗舰报告 — 2023年 09月

All reports

Search

Bag

1

User Profile

Search

Sign In

Flyout close

Email *

Error

Password *

Forgot password?

Error

CheckboxRemember me

Sign inSign in

Create an account

Create a free IEA account to download our reports or subcribe to a paid service.

Join for freeJoin for free

Topics

此次危机的原因何在,全球能源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政府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此次危机的原因何在,全球能源市场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政府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全球能源危机

全球能源危机

language

中文

chevron-down

Language

Close dialog

中文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Español

Italiano

Polski

当前全球能源危机的情况如何?

史无前例的高价,燃料不足,贫困增长,经济放缓: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能源危机

在疫情后经济飞速反弹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2021年能源市场开始收紧。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局势急剧升级为一场全面的全球能源危机。天然气价格创下历史新高,部分市场的电价也因此攀升至历史高位。油价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能源价格偏高助长了高通胀,造成许多家庭陷入贫困,迫使部分工厂减产甚至停工,减缓了经济发展,使一些国家走向严重衰退。欧洲天然气供应以往依赖俄罗斯,因此尤为脆弱,今冬或面临天然气限供;与此同时,许多新兴经济体能源进口开支剧增,燃料短缺。 虽然当前的能源危机与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区别。此次危机涉及各类化石燃料,而1970年代的价格冲击主要限于石油——当时全球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比现在高很多,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则较低。如今,世界经济整体上的相互联系比50年前紧密许多,放大了危机影响。因此,此次能源危机堪称首次真正的全球能源危机。 欧洲的一些天然气密集型制造企业因无力继续经营,已经减产,而中国的部分工厂失去了电力供应。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能源和食品在家庭预算中的比例已经较大,偏高的能源费用增加了极端贫困,导致在实现普遍和可负担能源供应方面出现倒退。即使在发达经济体,价格上涨也影响到脆弱家庭,并造成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压力。一些人认为气候政策导致了近期能源价格上涨,但这一论点缺乏论据支持。事实上,加大清洁能源和技术供给对消费者有保护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燃料价格上行压力。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欧亚天然气价格推上新高

Evolution of key regional natural gas prices, June 2021-October 2022

打开expand

此次全球能源危机的原因何在?

供应链受阻,恶劣天气,投资不足,然后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

2021年以来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原因包括经济迅速复苏,世界各地发生天气状况,有关维护工作因疫情推迟,以及油气企业和出口国之前决定减少投资。2021年,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数月之前,俄罗斯开始减少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以上各项因素导致能源供应紧张。 而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则造成情况显著恶化。美国、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制裁,许多欧洲国家宣布有意完全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与此同时,俄罗斯日益减少供给甚至关停出口管道。俄罗斯是世界化石燃料出口第一大国,出口量远高于其他国家,也是对欧洲而言特别重要的化石燃料供应国。2021年,欧盟消费的能源总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俄罗斯。 欧洲寻求取代俄罗斯天然气,高价竞拍美国、澳大利亚和卡塔尔的船载液化天然气,推高了价格,分流了亚洲传统客户的液化天然气供应。由于电力销售价格常取决于天然气,电价随之飙升。液化天然气生产和进口企业竞相新建基础设施,以期增加国际交易量,但这些基建项目造价不菲,需要多年才能上线。 美国、许多欧洲国家及其亚洲盟国表示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随后国际贸易路线相应调整,石油价格在初期飙升。鉴于制裁和保险相关风险,有些货运商拒绝运送俄罗斯石油。即使油价极高,但由于近年来石油领域投资匮乏,许多大型石油生产企业仍无法增加供给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如今油价虽有回落,但前景并不明朗,因为今年晚些时候欧洲可能对俄罗斯加大制裁。

为应对此次危机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疫情的余波与高企的利率限制了公众的响应,而部分国家转向煤炭

一些政府希望通过直接援助,或者限制消费者价格并向能源供应企业支付差价,来缓解能源危机对用户和企业的冲击。但是,许多国家的通胀远高于目标水平,并且新冠疫情期间的紧急支出造成大额预算赤字,因此危机应对能力不及2020年初。通胀加剧引发多国短期利率上升,减缓了经济增速。 欧洲各国争相从阿尔及利亚、挪威和阿塞拜疆等其他天然气出产国进口更多天然气。有些欧洲国家已恢复或扩大煤电,另一些欧洲国家则延长了原本计划退役的核电站的使用期限。欧盟成员国还出台了天然气储存义务,并商定了今冬将天然气和电力需求减少15%的自愿目标,降需方式包括采取提效措施、加大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提供提效支持。 为确保石油供给充足,国际能源署及其成员国两次释放紧急石油储备,释放规模为历史最大。国际能源署通过2022年3月1日和4月1日的两项决定,协调从公共库存或行业义务库存中紧急释放约1.82亿桶石油。在此基础上,一些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还自主增加了公共库存释放量,从而使2022年3月至11月期间的释放总量达到2.4亿多桶。 此外,国际能源署还发布了可以立即发挥影响的减少石油使用行动计划、欧洲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规划,以及普通公民减少用能的做法建议。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了对能源政策和优先事项的重新评估,对几十年来基础设施和投资决策可行性的质疑,以及国际能源贸易格局的深刻调整。许多国家曾将排放较低的天然气作为高污染化石燃料过渡到可再生能源的关键“跳板”,但现今的能源危机使人们对天然气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此次危机或可加速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更加清洁的可持续可再生能源,正如1970年代,石油危机刺激了能效、核能、太阳能和风能实现重大发展。危机还突显了加大投资天然气和电力网络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区域市场的重要性。欧盟2022年5月提出的RePowerEU计划和美国2022年8月通过的《降低通货膨胀法案》,都包含了提高能效、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大举措。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can be a historic turning point

国际能源署节能提示

Download image

采暖:调低温度

恒温器每调低1°C,即可节约7%左右的采暖用能,一般家庭一年节省[50-70欧元]采暖费。恒温器始终设定在感觉舒适的最低温度,在室内穿着保暖衣物。使用可编程恒温器,温度在睡眠期间设为15°C,房屋内无人时设为10°C,每年节省采暖费可多达10%。尽量做到无人或不常用房间不开暖气。 

热水器:调整设置

热水器的默认设置往往高于实际所需温度。热水温度设定为50°C,可节约8%的供暖用能,节省一般家庭供暖费100欧元。 如果使用比较复杂的现代热水采暖组合式锅炉而又读不懂用户手册,可能需要请水暖工调整设置。 盆浴改淋浴,减少热水用能。如果已用淋浴,可以减少淋浴时间。热水箱和管道应进行保温处理,阻止散热。对于燃柴或颗粒的热水器,定期用钢丝刷清洁以保持高效运作。

暖空气:做好密封

关闭门窗,对管道进行保温处理,对窗、烟囱和其他缝隙周围进行防漏风处理,将暖空气留在室内。除非房屋很新,否则热量会通过漏风的门窗、地板缝隙或烟囱散失。用密封剂或封条对缝隙进行防风处理,每年最多可省100欧元。窗上安装紧贴式窗帘或遮阳帘,留住更多热量。闭合壁炉和烟囱通风口(除非有炉火在燃烧),以阻止暖空气通过烟囱散失。如有壁炉但从不使用,可密封烟囱以阻止热量外散。

灯泡:更新换代

采用新型LED灯泡替换旧灯泡,按需开灯,其余关上。LED灯比白炽灯和卤素灯更节能,烧坏的频率更低,每只灯泡每年可节省约10欧元。购买灯泡时注意查看能源标签,尽量买A级(最节能),少买G级(最低效)。最简单易行的节能方法是人走灯灭。

骑车出行

短途出行时,以步行或骑车代替驾车,有助于节约开支、减少排放、缓解拥堵。在可行的情况下,短途出行不开车,特别是不开大车。与邻居、朋友和同事拼车出行,节能又省钱。骑车出行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开支,还有益健康。许多政府还激励电动自行车。

乘坐公共交通

乘坐公共交通 对于不适合步行或骑车的长途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用能、拥堵和空气污染。如果要长途出行,考虑乘坐火车而不开车。买季票,长期省钱。工作单位或当地政府可能也为购买公交卡提供补贴。提前计划行程,节省票钱,寻找最佳路线。

明智驾驶

优化驾驶方式,减少燃料消耗:高速公路上平稳驾驶并保持较低车速,高速行驶时关闭车窗并确保轮胎气压适当。尽量避开繁忙路线,停车时关闭发动机。高速公路上时速减少10公里,每年可节省约60欧元燃料开支。以50-90公里的时速平稳驾驶也可以节约燃料。驾驶时速超过80公里时,用空调比开窗更节能。定期保养发动机,保持能效。

深入了解

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分析circle-arrow

Coal 2023

Analysis and forecast to 2026

燃料报告 — 2023年 12月

Europe’s energy crisis: 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 of the fall in electricity demand

评论文章 — 2023年 05月 09日

Where things stand in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one year on

评论文章 — 2023年 02月 23日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pushed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subsidies to an all-time high in 2022

评论文章 — 2023年 02月 16日

Fossil Fuels Consumption Subsidies 2022

Policy report — 2023年 02月

Background note on the natural gas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23

报告 — 2023年 02月

Coal 2022

Analysis and forecast to 2025

燃料报告 — 2022年 12月

How to Avoid Gas Shorta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23

A practical set of actions to close a potential supply-demand gap

旗舰报告 — 2022年 12月

相关内容

All

报告

News & Commentaries

All resultscircle-arrow

Coal 2023

Analysis and forecast to 2026

燃料报告 — 2023年 12月

IEA, ECB and EIB highlight importance of an accelerated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for Europe’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新闻 — 2023年 09月 29日

Governments are continuing to push investment into clean energy amid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新闻 — 2023年 06月 02日

Europe’s energy crisis: 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 of the fall in electricity demand

评论文章 — 2023年 05月 09日

Executive Director meets EU Council President and senior leaders from European institutions in Brussels

新闻 — 2023年 03月 09日

Where things stand in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one year on

评论文章 — 2023年 02月 23日

Fossil Fuels Consumption Subsidies 2022

Policy report — 2023年 02月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pushed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subsidies to an all-time high in 2022

评论文章 — 2023年 02月 16日

Ministers meet to discuss coordinated actions to limit impact of energy crisis on natural gas markets

新闻稿 — 2023年 02月 15日

Background note on the natural gas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23

报告 — 2023年 02月

Ministers from around 40 countries meet to discuss the current gas crisis and collaborative actions on global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新闻 — 2023年 02月 15日

IEA convenes Special Ministerial on natural gas markets and actions to reinforce supply security

新闻 — 2023年 02月 10日

Executive Director meets with Prime Minister Fumio Kishida of Japan on energy crisis and G7

新闻 — 2023年 01月 09日

The world’s coal consumption is set to reach a new high in 2022 as the energy crisis shakes markets

新闻 — 2022年 12月 16日

Coal 2022

Analysis and forecast to 2025

燃料报告 — 2022年 12月

How to Avoid Gas Shorta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23

A practical set of actions to close a potential supply-demand gap

旗舰报告 — 2022年 12月

How the European Union can avoid natural gas shortages in 2023

新闻 — 2022年 12月 12日

Global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lean energy transitions rises to USD 1.2 trillion since the start of the pandemic, spurred by energy security concerns

新闻 — 2022年 12月 09日

Oil Market Report - November 2022

燃料报告 — 2022年 11月

Never Too Early to Prepare for Next Winter

Europe’s gas balance for 2023-2024

燃料报告 — 2022年 11月

Europe needs to take immediate action to avoid risk of natural gas shortage next year

新闻 — 2022年 11月 03日

IEA and European Commission join forces to raise awareness of ways to support small businesses through today’s energy crisis

新闻稿 — 2022年 10月 21日

Coping with the Crisis: Increasing Resilience in Small Businesses in Europe through Energy Efficiency

Proposed Energy Saving Strategies

报告 — 2022年 10月

Gas Market Report, Q4-2022

Including Global Gas Security Review 2022

燃料报告 — 2022年 10月

Accelerating energy diversific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评论文章 — 2022年 09月 14日

Coordinated actions across Europe are essential to prevent a major gas crunch: Here are 5 immediate measures

评论文章 — 2022年 07月 18日

How the energy crisis is exacerbating the food crisis

评论文章 — 2022年 06月 14日

What does the current global energy crisis mean for energy investment?

评论文章 — 2022年 05月 13日

Playing my part

How to save money, reduce reliance on Russian energy, support Ukraine and help the planet

燃料报告 — 2022年 04月

A 10-Point Plan to Cut Oil Use

燃料报告 — 2022年 03月

Accelerating energy efficiency: What governments can do now to deliver energy savings

评论文章 — 2022年 03月 17日

减少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10点计划

燃料报告 — 2022年 03月

Empowering electricity consumers to lower their carbon footprint

评论文章 — 2020年 01月 15日

Previous slideNext slide

The Energy Mix

Get updates on the IEA’s latest news, analysis, data and events delivered twice monthly.

Error

Subscribe

View sample

Explore our other newsletters

Browse

Topics

Countries & regions

Energy system

Programmes

Explore

Reports

Data & statistics

Learn

About

News and commentaries

Events

Connect

Contact

Press

Jobsarrow-north-east

Delegatesarrow-north-east

Follow

x (formally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youtube

instagram

IEA

©IEA 2024

Terms

Privacy

Back to top

Subscription successful

Close dialog

Thank you for subscribing.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link at the bottom of any IEA newsletter.

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机: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能带来哪些启示?(上)|能源危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机: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能带来哪些启示?(上)|能源危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新浪首页

新闻

体育

财经

娱乐

科技

博客

图片

专栏

更多

汽车

教育

时尚

女性

星座

健康

房产历史视频收藏育儿读书

佛学游戏旅游邮箱导航

移动客户端

新浪微博

新浪新闻

新浪财经

新浪体育

新浪众测

新浪博客

新浪视频

新浪游戏

天气通

我的收藏

注册

登录

期货 >

正文

行情

股吧

新闻

外汇

新三板

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机: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能带来哪些启示?(上)

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机: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能带来哪些启示?(上)

2021年10月13日 10:10

财联社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腾讯QQ

QQ空间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下载新浪财经APP,查看更多资讯和大V观点

  原标题:解密2021全球能源危机: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能带来哪些启示?(上)

  财联社(上海,编辑 潇湘)讯,在去年疫情爆发之初,人们还一度忧心疫情封锁下的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全球燃料泛滥,美国最大储油中心库欣更是因库存几近爆表,导致美国WTI原油在当年4月出现了惊世骇俗的负油价场景。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在时隔短短一年半之后,全球能源市场眼下的处境却已与当时呈现天壤之别——世界正陷入一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未见过的新型能源危机之中!

  全球能源市场在本世纪以来,或许还从未经历过如此乱象:无论是布伦特原油还是美国WTI原油,近期均已升破了80美元/桶大关,创下多年高位;美国民众已连续多月面临着高于3美元/加仓的汽油价格;欧洲天然气价格的飙升引发电力价格翻倍式飞涨,英国加油站前则排起了长龙,多个行业因断电也歇业。

  在亚洲,“世界工厂”中国的“限电潮”席卷了多个省份;黎巴嫩举国停电,短期内丝毫看不到恢复的希望;印度部分发电厂的煤炭库存则已全部耗尽……

注:过去20年国际油价走势

  本轮全球能源危机的特殊性

  在能源领域,人们过往在追根溯源时通常会将其细分成两大类: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也称天然能源,是指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例如原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二次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例如电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和氢能等。

  历史上,因价格飞涨而引发的一次能源危机案例往往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通常更久,例如上世纪70-90年代爆发过的3次石油危机,就均属于一次能源危机的范畴。此类危机爆发的波及范围往往更为具有全球性,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都可能因此受到明显影响。

  而相比之下,二次能源危机则通常更具有地域性和意外性,多是由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等引发,例如2012年日本电力危机、2019年美国加州电力危机、2021年美国德州电力危机等,同时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短。

  然而,在当前这一回的全球能源涨价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此次市场可谓兼具了一次能源危机和二次能源危机的特征: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电力)的价格双双同步飞涨,各行各业和金融市场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明显较深。这或许也是当前与以往能源危机的最大不同之处——历史上一次能源危机爆发时,通常并未显著影响到电力等二次能源;而地域性的二次能源危机爆发期间,一次能源的价格也整体表现相对稳定。

  事实上,究其差异的根源,本轮能源危机突然爆发的源头其实有以下几点:

  首先也是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近年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制定了更为激进的减排目标。美国政府在今年承诺,将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50-52%,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欧盟和英国的目标更是想要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分别减少55%和78%。

  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直接导致煤炭比重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其中欧洲地区调整较快,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已逐渐高于传统能源。在绿色新政的影响下,能源的巨头们也纷纷削减了增加油气产能的投入。事实上,即便是面临着目前高油价的诱惑,美国页岩油生产也远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而一系列季节性和偶然性因素的集中爆发,也成为了引爆本轮能源危机的导火索。在欧洲方面,年初以来由于长时间出现超高压天气,海上风速大幅下降,风力发电量随之骤降。全球多地的严重干旱也导致了水力发电功率的不足。

  天然气作为上述绿色电力来源的主要替代品,相关需求出现了大幅升温,加之供给弹性严重受限,能源市场上随即上演了欧洲和亚洲买家竞相抢购液化天然气的场景,天然气价格的飙升此后又传导到了污染程度更高的煤炭身上,最终推动天然气、动力煤及油价全线大涨,各地电力价格也应声走高。

  由于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很可能延续,全球能源领域也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目前,天然气市场的政治博弈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俄罗斯三方,一些欧美政客抨击俄罗斯故意减少供给,以胁迫欧美放行“北溪2号”输气管道项目,最终将能源“武器化”以换取更多政治利益,俄罗斯方面则坚决否认。而最终,无论俄罗斯方面是有意敲打欧洲,还是自身也面临实质性的局部供不应求,各国间的相互猜忌显然已在能源市场上悄然滋生。

  回顾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尽管当前的全球能源危机,有着上述提到的种种特殊性,人们很难从历史上找到完全相似的案例。不过,作为历史上最经典的几大能源涨价引发的经济危机案例,我们或许依然有必要回顾一下上世纪70-90年代所发生的三次全球性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3年10月-1974年3月期间,危机持续时间将近半年。这个时间点正好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时间,埃及和希腊正努力攻占以色列的西奈半岛和格兰高地。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所以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组织决定采取石油禁运措施。最初针对的国家是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和美国,禁运后来又扩大到了葡萄牙和南非等国。

  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上涨了4倍,从禁运前的3美元/桶一路上涨至禁运后的12美元/桶。此次危机也最终导致美国开始重视石油问题,甚至发明出了一个新的词汇——“石油武器”。

  第二次石油危机又称作1979年石油危机,持续时间大致为1978年10月-1981年3月,是三次石油危机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而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又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于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似的是,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8月-1991年3月)爆发的源头也依然是战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紧接着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军队开启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在此期间,伊拉克和科威特这两个石油生产大国均处于瘫痪状态,国际原油供应再次出现大幅下跌。

  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仅花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油价便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了40美元。不过,由于国际能源机构此后启动了应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了逾10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国家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高油价持续时间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要小得多。

  历史教训的惨痛一幕:滞胀会出现吗?

  回顾上世纪三次全球石油危机的经历,基本上均是由地缘政治导致供给端产量大幅下滑引起,通过主动或被动减少原油出口供给的方式,最终导致全球石油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并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继而从工业生产传导至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

  尽管当前的能源危机在成因上,与上世纪的三次石油危机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近来华尔街机构在提及能源危机时,越来越多地开始在研报中提到一个词:滞胀。而这一现象恰恰便曾在上述提到的前两次全球石油危机过程中发生过。

(彭博统计新闻中提及滞胀的次数)

  滞胀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的同时经济表现却停滞不前,乃至出现衰退。这个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于在战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上,人们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不能并存,亦因为人们广泛认为滞胀与财政赤字一样,一旦开始就难于根治。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时,美国通胀也跟随能源价格大幅飙升,1974年美国CPI上涨了11.4%。而与此同时,工业生产与投资则遭遇重创,1973年11月-1974年9月间,美国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了23%,企业的设备投资下降了48%,工业生产下降了15%,失业率则高达9.1%。

  而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期间,情况则更为严峻。1980年美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13.54%的历史性惊人高位,同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GDP增长率从1978年的5.6%下降到了1981年的-0.2%。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则呈现了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看过了这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经济和通胀数据所呈现的反差,人们或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尔街人士对当前能源危机下的滞胀前景尤为感到焦虑了。

  尽管在当时,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也是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关键原因,但不可否认能源价格飙升依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工业部门在19世纪70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

  目前,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必然会滑落向滞胀的深渊,但相关趋势已经值得投资者高度警惕。疫情之后的美国,已经初步具备了通胀、资产价格以及工资螺旋上升的条件,美国工资的上涨速度目前已达到过去15年以来的新高,房价上涨速度更是逼近08年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点。

  纽约联储周二发布的月度调查显示,在物价压力上升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9月再次上调了短期和中期通胀预期,消费者对未来一年通胀率的预期从8月份的5.2%升至5.3%,为连续第11个月上升;对未来三年的通胀率预期中值从4%升至4.2%。两者均创出该调查八年历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而在全球其他地区,相关趋势也已开始逐渐流露——德国联邦统计局周二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德国批发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2%,为47年新高,创下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在本轮能源危机发酵前,全球经济增速就已愈发呈现出增长乏力的迹象,经济指标显示出了这一风险:花旗全球通胀意外指数已经飙升至自1999年记录以来最高水平,同时花旗全球经济意外指数已转至负值,这意味着即便当前全球经济没有陷入衰退,但增速也在放缓。

  能源危机下:全球央行会如何抉择?

  面对能源危机下潜藏的滞胀风险,人们或许会很困惑,全球主要央行究竟会如何抉择?因为如果进一步采取措施抑制通胀,势必将会挫伤经济,导致失业率升高;但如果为了经济发展不抑制通胀,人们的经济成本将大幅升高,甚至入不敷出。无论作出怎样的抉择,央行都将难以顾及到另一边。

  对此,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认为,明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将意味着美联储将不急于上调利率,他作出这一预期的理由是认为将是周期性放缓将加剧,通胀率也将下降。然而,如果通胀并不像他和美联储官员预期的那样下降呢?

  这一风险势必已经不容忽视。而如果我们翻看历史,美联储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应对,或许将预示着如果滞胀风险真的降临——美联储更可能采取的将是加息以遏制通胀,而非降息以提振经济。

  在1973年1月-1974年5月期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5.5%上调至了13.0%,尽管整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高峰期,美联储基本将利率维持在了高位按兵不动,但在此前后联储已经处于了持续加息的紧缩周期之中。事实上,美联储当时的按兵不动在事后曾遭遇了业内人士的普遍抨击,并认为美联储在当时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而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时,当年刚刚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则吸取教训,确立了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为走出“滞胀”明确了方向。沃尔克明白,只有通过树立美联储决心抑制通胀的强硬立场,将政策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改变市场对于美联储可能因为经济增长或政治压力而出现政策反复的印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才会有效。在1979-1981年期间,联邦基金利率先后两次大幅上提至接近20%的历史高位,沃尔克不惜以快速加息、冲击实体经济为代价,压制住了严重的通胀局面。

  目前,美国CPI数据暂时仍维持在5时代,距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位数的高位依然相去甚远。但是考虑到美联储当前已经确立了年底前启动缩减QE进程的方针,同时半数的美联储高位也已预期明年将开启加息周期,大方向上的政策紧缩趋势料将不会改变,甚至于如果通胀在未来数月进一步加速上行,不排除美联储进一步提前加息的可能。

  在本周伊始,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也已经出现在了金融市场上——货币市场竟然出现了对欧洲央行明年加息的强烈预期,要知道,欧洲央行近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是除日本央行外最鸽派的央行。周一,可覆盖到欧洲央行2022年12月政策会议的欧元无担保之加权平均隔夜利率(EONIA)货币市场期货显示,届时加息10个基点的可能性为100%,而上周五时预估的可能性约为60%。货币市场消化的欧洲央行在2022年9月就加息的可能性则超过70%,而上周末约为50%。

  身为欧洲央行近邻的英国央行加息前景更是似乎已迫在眉睫。市场目前预计英国央行在11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加息的可能性为32%,在明年2月会议上加息的可能性则高达逾8成。无论如何,英国央行在未来数月就采取加息行动的可能性已不容忽视。

  如果这一切的最新利率预测真的靠谱,那么有一点或许可以肯定,此次能源危机最终可能大幅加快全球央行的紧缩步伐,即便部分经济体可能依然远没有完全走出疫情的阴霾。这无论是对于尚未做好充足准备的发达市场,还是相对脆弱的新兴经济体,显然都不是一件好消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铁民

文章关键词:

能源危机 电力 历史 石油危机

我要反馈

新浪直播

百位牛人在线解读股市热点,带你挖掘板块龙头

收起

@@title@@

@@status_text@@@@program_title@@

APP专享直播

上一页下一页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相关新闻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最近访问

我的自选

01/业绩承压 海天味业能否靠涨价自救02/扬言干倒海底捞,锅圈食汇反遭加盟商倒戈:50万元成本都捞不回来03/突发!又一家百强房企撑不住了 当代置业正酝酿出卖物业公司等自救04/央视曝光最优秀企业投票骗局05/芯片短缺致国内车市连降5月 供不应求仍将持续一段时间06/跨界投资有风险 豪悦护理炒期货浮亏近7000万07/经济日报:楼市总体观望情绪浓,这个“金九银十”有点冷08/中办、国办: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09/平均每天5万场直播,年带货超万亿元,主播能“吃”到多少10/局部救市政策难改调控大局 “房住不炒”基调未变

01/突然爆雷!1500亿锂业巨头出事 涉嫌非法采矿罪 影响有多大?业绩炸弹陆续露头 这个行业成高风险?02/突发!56岁五粮液独董因病去世,上任不到4个月,系著名白酒专家03/彻底栽了!巨亏近27亿元 牛散用83个账户操纵仁东控股!证监会罚款500万元04/“钾肥之王”涉嫌非法采矿!超3亿元非法所得要退缴,还将承担这些后果......0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 全球股市和楼市面临“大规模”抛售风险06/10月13日操盘必读:影响股市利好与利空消息07/2021年10月13日涨停板早知道:七大利好有望发酵08/外盘头条:IMF警告全球股市楼市面临大规模抛售风险09/20万股民懵了!昔日巨头暴跌90%,实控人还要减持!千亿大牛股突遭利空,军工股密集减持来了10/什么信号?中航工业密集减持多家军工上市公司 合计套现或超30亿元

01/千万元级大额罚单频现!年内银行已开具1219张罚单金额超15亿元 违规输血楼市为何难禁02/又一百强房企违约 多个中资地产美元债跌幅超20%03/10月13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04/贷款炒茅台 银行有苦难言!经营贷、消费贷被污名化?05/中汇支付,前脚再成“老赖”,后脚领千万级罚单06/A股大跌 元凶何在?07/全国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两万余个08/二手鞋盒居然卖几千上万元!球鞋之后 鞋盒也“炒”起来了?09/FOF养老PK银行理财 产品规模逼近千亿10/银行大额存单降温

7X24小时

徐小明 凯恩斯 占豪 花荣 金鼎 wu2198 丁大卫 易宪容 叶荣添 沙黾农 冯矿伟 趋势之友 空空道人 股市风云 股海光头

任泽平

周茂华:

四季度货币政策怎么走

孙彬彬:

新旧动能转换 央行扮演什么?

谭浩俊:

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反映了什么

李稻葵:

2021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一样

盘和林:

方法论避免经济学家想当然

交易提示

操盘必读

证券报

最新公告

限售解禁

数据中心

条件选股

券商评级

股价预测

板块行情

千股千评

个股诊断

大宗交易

财报查询

业绩预告

ETF期权

类余额宝

基金净值

基金对比

基金排名商品行情

外盘期货

商品持仓

现货报价

CFTC持仓

期指行情

期指持仓

期指研究

行业指数

权重股票

期货名人

专家坐堂

高清解盘

期货入门

各国国债

期市要闻

期货研究

机构评论

品种大全外汇计算器

人民币牌价

中间价

美元指数

直盘行情

所有行情

美元相关

人民币相关

交叉盘

拆借利率

货币分析

机构观点

经济数据

专家坐堂

分析师圈

国债收益率

全球滚动

CFTC持仓

比特币外汇计算器

黄金资讯

白银分析

实物金价

ETF持仓

黄金TD

白银TD

金银币

专家坐堂

基础知识

现货黄金

现货白银

现货铂金

现货钯金

高清解盘

黄金吧 白银吧

黄金分析

CFTC持仓

叶檀

凯恩斯

曹中铭

股民大张

宇辉战舰

股市风云

余岳桐

股海战神

郭一鸣

赵力行

寒江股杀手:放心增量资金和央妈都会来救你东方红--陈晨:机构资金有进入核心资产迹象 股市即将复苏胡云龙看市:破不破低点的区别价投老张:午后将V型反弹 提前布局这类股黄家茶社:两消息预示A股将走出尴尬期股海伏笔:提醒一下 全体防守张涛论市:下午大盘怎么走 原来是这样张春林:转机就在前方不远的拐角处牛哥新世界:如何定义好股票金池jinchill:博弈窗口期变盘在下周邢星的微博:大盘继续回踩夯实 可以抄底了吗黄斌汉:业绩爆棚 宁德时代也曲线买磷

叶檀

凯恩斯

曹中铭

股民大张

宇辉战舰

股市风云

余岳桐

股海战神

郭一鸣

赵力行

寒江股杀手:放心增量资金和央妈都会来救你东方红--陈晨:机构资金有进入核心资产迹象 股市即将复苏胡云龙看市:破不破低点的区别价投老张:午后将V型反弹 提前布局这类股黄家茶社:两消息预示A股将走出尴尬期股海伏笔:提醒一下 全体防守张涛论市:下午大盘怎么走 原来是这样张春林:转机就在前方不远的拐角处牛哥新世界:如何定义好股票金池jinchill:博弈窗口期变盘在下周邢星的微博:大盘继续回踩夯实 可以抄底了吗黄斌汉:业绩爆棚 宁德时代也曲线买磷

董明珠还能为格力奋战多久?|《至少一个小时》

梁建章:中国人口衰竭的速度前所未有

冷友斌回应网友质疑:说价格高 对飞鹤不公平!

王中军:我喜欢比较“江湖”一点的人

:券商开户专属通道:新客专享理财福利多多 何帅头先生:大股东不按规矩晚发减持完成,导致整个电力崩盘 用户7540794238:长源今天不够强势吗??今天电力股在消化风险也是正常的 VR000_20:上个月,视觉出现十字星,三只乌鸦,临近国庆疯狂发NFT公告 Arbz_70:【乘联会:汽车大企业集团要做好三元电池发展不能忽视锂钴镍资源 甜甜Youpi:人气散了就完蛋了 用户7541192718:跌到现在了大家千万不要慌,我刚开始炒股的时候也是 爷爷2fuiojcsd:东方园林底子还是有的,而且很明显现在正在加速转型

10-15

戎美股份

301088

-- 10-15

精进电动

688280

-- 10-15

华润材料

301090

-- 10-14

中科微至

688211

90.2 10-13

可孚医疗

301087

93.09

股市直播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广告服务|About Sina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通行证注册

产品答疑|网站律师|SINA English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最后都发生了什么?|石油危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最后都发生了什么?|石油危机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新浪首页

新闻

体育

财经

娱乐

科技

博客

图片

专栏

更多

汽车

教育

时尚

女性

星座

健康

房产历史视频收藏育儿读书

佛学游戏旅游邮箱导航

移动客户端

新浪微博

新浪新闻

新浪财经

新浪体育

新浪众测

新浪博客

新浪视频

新浪游戏

天气通

我的收藏

注册

登录

私募 >

正文

行情

股吧

新闻

外汇

新三板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最后都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最后都发生了什么?

2022年03月10日 19:00

格上理财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腾讯QQ

QQ空间

来源:招商证券导读:高油价通过对消费投资的双重抑制,往往会带来世界经济的下滑。近期俄乌冲突升级导致全球避险情绪上升,油价再次大幅攀升。原油作为“大宗之母”和重要战略储备,一直备受关注。从七十年代以来几次油价大幅攀升的经过,结合经济指标、主要股指及各板块在几次高油价中的表现,探讨高油价对主要指数、各行业以及细分领域产业趋势的影响及其逻辑。近期俄乌冲突升级,市场对原油供应短缺的担忧情绪达到顶点。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夏、陈星宇在2月底报告中,探讨了高油价对主要指数、各行业以及细分领域产业趋势的影响及其逻辑。1历次高油价行情回顾报告首先在回顾历史上四轮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行情后总结道:全球油价主要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同时货币因素也会对油价产生直接影响,地缘政治和原油库存通过影响原油的供给需求间接对油价产生扰动。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在这轮石油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层面来看,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利益冲突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由于国际石油垄断公司对油价的控制,油价这段时间以前长期维持在1-3美元左右。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长期低价的不满与西方石油公司不肯让步,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政治层面来看,这次石油危机根本原因是阿拉伯国家主要想利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国等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立场,迫使以色列退出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4日美国公开向以色列空运武器、19日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此后阿拉伯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削减产量、石油禁运措施将石油危机推向高潮。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在这一轮石油危机中,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被动供应减少的客观因素。1978 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供给的严重不足,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34美元/桶。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41美元/桶。另一方面,市场的心理预期也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报告中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的长期紧张,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使得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不断升温。石油公司开始囤油,个体消费者开始抢油,推动原油供给每天约减少300万桶,原油需求每天增加300万桶。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推升油价加剧上涨。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1992:同样因为战争,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8月初,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机爆发。随后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不过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是战争维持时间没那么长,主要作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充分的紧急预案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供不应求推动油价高涨2003-2008:期间全球尤其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原油需求大幅上行,带动油价攀升。2004年开始,国际油价在需求的拉动下稳步提升,2007年之后进入快速提升阶段。2007年1月布伦特原油54.3美元/桶,到2008年7月油价达到133.87美元/桶,涨幅达到146.54%。因此,从需求端来看,原油的需求长期主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并且石油需求比GDP的变化提前反应;供给端来看,主要受石油储量开采成本等影响。另外由于原油使用美元计价,使得油价与美元走势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美元贬值时,使用其他货币购买石油变得更加便宜,刺激需求,推动油价的走高。相反,美元升值,对于其他投资者石油变得更贵了,抑制需求,油价走低。2石油危机影响市场的逻辑1、宏观层面。油价的上涨首先带来工业生产领域成本的提高,对PPI上涨产生直接效应,而PPI上涨导致工业产品产销能力的下降。在前述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均出现下滑。其中,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下滑程度最大,工业总产值从1973年10月的1.46万亿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万亿美元,降幅达8%。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各行业PPI波动幅度也最大。具体到各行业成本提高程度,则会随着用油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从历次石油危机来看,燃料相关产品及动力、化工及相关产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相关行业PPI同比涨幅最大,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PPI同比涨幅相对较小。油价的上涨通过价格输入效应和收入转移效应传导使得CPI走高,进而抑制投资和消费。一方面,由于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权重,国际油价走高,影响国内油价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成本增加,直接作用于一篮子商品。同时,油价通过PPI产业链向下传导,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业制品成本增加,随后金属制品、塑料等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陆续上涨,从工业领域生产劳动成本到商品服务业领域消费价格最终都会上涨。从而引发投资、产出的下降。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使得OPEC等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石油美元,货币资金流动性提高,直接导致通胀的产生。而对于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使得真实货币余额减少,消费者会增加对其他产品的替代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带来社会需求增加,引发通胀。CPI与个人消费和投资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对个人消费的作用很快呈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4年,美国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从时间效果来看,CPI的上涨会立马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对于投资的作用会有一些时滞。2、产业价值链层面。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油价格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原油产业链一般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行业。原油价格随着产业链逐渐传导,同时从上游到下游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供给高度集中的市场。OPEC、美国、俄罗斯几乎决定了全球原油的供给价格。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原油价格的变化只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因此,从产业链传导来看,随着产业链下移行业集中度降低,价格传导作用减弱,行业影响减弱。3高油价期间市场表现1、整体层面。从整体层面来看,油价的大幅上涨多数情况会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冲击。随着石油危机持续时间以及对经济冲击程度的不同,股指下跌的程度也有差别,同时经济基本面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油价通过对消费投资的双重抑制,往往带来宏观经济的下滑。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世界原油均价将近翻了四倍。美国GDP不变价同比从 5.60%降为-0.50%,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率从1972、1973年10%以上的高增长滑落至1974、1975年的4.21%和5.23%。日本经济遭到更为严重的冲击,GDP不变价同比由1973年的8.03%降至1974年的-1.23%,大幅下降9.26个百分点。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GDP由1978年的5.5%到1980年降为-0.30%。两伊战争之后美国GDP从1981年的2.5%降低到-1.80%,制造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23%。日本由于严格控制通胀以及汽车产业的获益,避免了大幅冲击,GDP不变价同比由1979年的5.48%到1980年降为2.82%。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由于各国开始加强对石油产业及替代能源的发展,加上这次石油危机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美日经济冲击较小。2、股指层面。对应到相应期间的股指变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以OPEC的两次提价为界限,标普500和日经225均有两轮的大幅下跌。标普500从1973年10月16日的110.19点开始到12月6日持续下跌至94.42点;从1974年初的99.80连续9个月下跌,到9月30日至63.54,跌幅达36.33%。日经225从1973年10月30日4702.92的高点跌倒12月18日的3958.57点,跌幅达15.83%;经历短暂回升之后,从1974年5月31日的4772.66连续5个月下跌到10月28日的3403.61点,跌幅达到28.69%。第二次石油危机虽然同样处于全球经济衰退期间,但相比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对美日股指的冲击相对较小。标普500和日经225在短暂的下跌之后,随着油价企稳,都迅速恢复并大幅上升。日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汽车产业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日本汽车年出口量从1970年的108.68万辆至1981年达到604.84万辆,增长4.57倍。第三次石油危机持续时间较短,标普500从1980年7月16日的368.95点骤降至10月17日的298.76点,出现较大波动性。此后油价开始回落,至1991年2月基本恢复持平到战前水平。标普500开始大幅反弹,迎来新一轮的上涨。日经225在此期间跌幅相对较大,并且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股指一直维在低位。主要原因在于1989年3月到1990年8月,日本连续5次提高贴现率,频繁的货币紧缩政策,加剧了对资本市场的冲击。第四次油价的上行,由于经济基本面较为强劲,中美日主要股指均有较好表现。这一期间,美股在互联网泡沫后经济复苏的驱动下,从2003年3月的828.89点上升至2007年10月12日的1561.80,涨幅高达88.42%。与标普500类似,日经225也在2003年4月的低点858.48开始一路攀升,基本与油价上行过程一致,同样由于次贷危机,于2007年7月止于1531.85,增幅高达78.43%。3、各个板块表现。该报告选取三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1月至1991年12月)世界原油均价与各个一级行业每股市盈率的月度数据,取对数,差分调整之后,得到如下因果检验结果。在90%的置信水平上,原油价格与电信业、消费者服务业、卫生保健业、金融业、工业和公用事业市盈率存在因果关系。而与日用消费品和基础材料没有检验出因果关系。报告显示,考察各板块在油价上涨与下跌阶段的表现可以发现,消费者服务、金融、工业等与油价有因果关系的行业在三次石油危机期间波动较大。能源、油气、基础材料多数情况较为受益;金融行业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敏感性;电信、科技相对稳健;市场政策等因素同样影响板块表现差异。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上行期间(1973年10月至1974年3月),标普500指数下跌11.72%,电信行业指数跌幅最小为0.93%,基本材料行业跌8.02%,油气行业跌10.58%,其余行业跌幅均超过标普500。消费者服务和日用消费品行业指数跌幅最大分别为18.72%和23.32%。在油价回落期间(1974年3月至1974年10月),标普500跌33.65%,电信行业指数跌幅仍然最低为24.08%,基本材料行业指数下跌28.88%,金融行业跌幅最大为44.56%,消费者服务行业跌幅为41.22%。整个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电信行业和基本材料行业表现出相对较好的稳定性,金融和消费者服务行业跌幅最大。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期间(1978年7月至1980年12月),基本材料、工业等行业指数有所上涨,油价下跌期间,金融行业、卫生保健行业和电信有较大幅度的上涨。金融行业的上涨主要在于80年代初期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为美国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带动金融行业出现大幅上涨。美国当时存款利率上限并未取消,由于治理高通胀的需要,市场化的利率大幅提高,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相比于70年代大幅增加。同时,美元的持续贬值刺激非产油的发达国家增加从美国贷款来支付国际收支的逆差。整个这段时间,美国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盈利时期,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美国银行业价格指数上涨54%。另一方面,美国电信行业垄断格局打破,企业之间的充分竞争,刺激了消费的大幅增长。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世界原油均价从39.75美元/桶回落至1983年3月的28.32美元/桶,电信行业指数上涨43%。第三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期间,1990年6月到1990年10月海湾战争带来世界原油均价由15.27美元/桶上涨到34.50/美元/桶,这一期间除了油气行业价格指数上涨2%,其余行业价格指数全部大幅下跌。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世界原油均价从34.5美元/桶的高点回落到18.07美元/桶,各个板块价格指数开始出现大幅回升。科技和金融行业价格指数涨幅最大。从整个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各个板块的表现来看,金融行业和日用消费品行业最为敏感,伴随油价涨跌,出现大涨大落。卫生保健行业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和营利性,在油价上涨期间,跌幅相对较小。随着油价的回落,很快能有较大涨幅;公用事业和电信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上涨和下跌幅度都相对较小。总的来说,高油价期间各板块表现不尽相同,但也呈现出一些共性:各个板块与油价的相关程度是各板块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金融行业在石油危机期间相对于其他板块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敏感性;市场政策等因素是不同板块在历次石油危机中表现出差异性的原因之一。4高油价对产业格局的影响报告写道,高油价主要对产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1、产业结构:高油价一定程度上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日本为例,70年代高油价促使其经济实现从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50年代起,日本依托重工业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GDP以年均10%左右高速增长。70年代石油危机带来原油价格显著上行,使得钢铁、化工等燃料成本占比较大的重化工业部门,成本抬升,竞争力下降,工业生产出现不同程度收缩,石油和煤制品工业生产指数由1979年的99.8,持续回落至1987年的73.7。面对油价的高涨,日本一方面加强传统行业技术支持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1970-1985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顺利实现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的转型。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日本彩色电视机从1965年开始出口,至1985年出口额达到0.6万亿日元;日本的家用录像机出口额1985年超过了1.6万亿日元。对钢铁原油的需求减少,对硅的需求与日俱增。2、产业链:石化产业链而言,一方面高油价对石化行业不同环节利润带来扰动,另一方面带来替代工艺的发展机会。石化行业是从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为起点,经过一系列原料加工合成,最后得到各种化工产品或制品从而进入其他行业的生产或消费的漫长产业链。因此原油价格上涨在产业链中的传导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总体来说,原油及其衍生品等原料投入占比较大的产品(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品)以及替代作用较强的产品(如PVC、甲醇、氮肥等煤炭工艺生产对石油、天然气路线的替代)等价格会涨幅较大。从产业链上来看,产业链上游企业一般较少并且规模较大,产品价格随着油价上涨而上涨。2000年以来随着油价的上涨,石油开采行业的盈利呈上升趋势。产业链下游行业由于企业较多,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将成本转嫁给用户,就会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负面冲击较大。汽车产业链而言,总量上,油价的高企会从整体上抑制汽车的需求。三次石油危机期间,全球汽车销量均有较大幅度下滑。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世界汽车产量由3992万辆下降到3300万辆,降幅17.3%;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随着油价上涨世界汽车产量由4230万辆降低到3852万辆,降幅8.9%。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1990年下半年世界汽车产量由4970万辆降低到4698万辆,降幅达 5.47%。结构上来看,高油价带来70年代日本小型车的风靡。数据显示,1970年本田在美国的销售量仅1300辆,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本田汽车在美销售量跃升到近10万辆。趋势上来看,高油价为新能源车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日本、美国、欧洲、中国等相继开始在新能源车领域积极布局。日本是最早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之一。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推进节能汽车前沿技术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近几年我国开始在新能源车方面积极布局。3、能源结构:几次高油价使得原油在全球能源消费生产中占比逐渐降低,天然气、煤炭、核能等占比逐渐提升。整体来看,1970年之前,石油的生产和供应都快速上行,石油也是第一大消费能源;1970 年之后,随着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原油的生产大幅下滑,消费有所波动;取而代之的是煤、天然气、新能源等加速上行。根据BP统计,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占50%;经过几次石油危机,油价的上涨,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逐渐减少,到2020年石油占比降至31.2%。以美、日为代表,高油价的冲击使其纷纷实行新的能源政策,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使得煤炭、核能以及新能源在其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有所提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文章关键词:

石油危机 美元 原油 石油 历史

我要反馈

投顾排行榜

收起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上一页下一页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相关新闻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最近访问

我的自选

01/立陶宛愤怒“退群”02/史诗级金融大反杀!外资大鳄:我赌你枪里没有子弹!青山霸气回应:现货交割,哒哒哒!03/经济日报:退税减税二点五万亿元意味着什么04/绿档旭辉也闹钱荒?公司资产负债率78.06% 资金回笼压力大05/惊魂16小时!还原青山控股被逼仓事件06/乌克兰危机为马克龙带来“聚旗效应”,右翼对手处境尴尬07/港媒:美国,别用傲慢语气跟中国说话08/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多方通话 商讨制裁俄罗斯等问题09/泸州老窖集团换帅刘淼接班恐难圆“三甲梦”,营收增速不及山西汾酒 市值年内蒸发855亿10/战争进入第15天,发生了最戏剧性的一件事!

01/史诗级金融大反杀!外资大鳄:我赌你枪里没有子弹!青山霸气回应:现货交割,哒哒哒!02/抄底还是离开?机构最新解盘:短期不宜再做减仓,A股超跌或许正是进场点03/抄底资金太汹涌!扎堆暂停申购04/周三美国WTI原油重挫12% 布油大跌13%05/A股深V巨震 沪指盘中反弹超百点06/大反攻!超4200股红盘,白马股集体大涨,锂电医药也“嗨了”!这类基金却批量跌停07/高瓴资本瑟瑟发抖?08/178万股民沸腾!多家千亿白马放大招:最牛暴增650%!09/李大霄:欧美大幅反弹 A股有望反弹超1% 深V不排除有稳定市场力量10/巨丰投顾:外围股市暴涨 油价大跌 A股高开下超跌反弹能走多远?

01/中国建设银行发布重要公告!事关支付业务02/3年期大额存单收益率不到3.55%了还在抢?理财经理:还可关注这些产品03/央行上缴结存利润≠降准市场预期 降息概率增加04/3月10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05/赶紧查看!你投资的“银行理财”可能在亏钱!06/平安银行去年7位高管年薪超300万元,员工平均年薪53万07/妻子支取亡夫存款被拒 律师:亲人去世没遗嘱 拿遗产分“三步走”08/银行业也内卷?常熟银行首发月度业绩快报 前两月净利同比增25.6%09/央行1万亿结存利润上缴财政 市场影响几何?10/大额存单额度告急 2月发行量腰斩

7X24小时

徐小明 凯恩斯 占豪 花荣 金鼎 wu2198 丁大卫 易宪容 叶荣添 沙黾农 冯矿伟 趋势之友 空空道人 股市风云 股海光头

任泽平

滕泰:

加息短期难以扭转欧美通胀

连平:

央行上缴利润并不等同于降准

洪灝:

跳水与反弹:期盼和平

夏春:

俄乌冲突的短期利空出尽了吗

盘和林:

数字、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交易提示

操盘必读

证券报

最新公告

限售解禁

数据中心

条件选股

券商评级

股价预测

板块行情

千股千评

个股诊断

大宗交易

财报查询

业绩预告

ETF期权

类余额宝

基金净值

基金对比

基金排名商品行情

外盘期货

商品持仓

现货报价

CFTC持仓

期指行情

期指持仓

期指研究

行业指数

权重股票

期货名人

专家坐堂

高清解盘

期货入门

各国国债

期市要闻

期货研究

机构评论

品种大全外汇计算器

人民币牌价

中间价

美元指数

直盘行情

所有行情

美元相关

人民币相关

交叉盘

拆借利率

货币分析

机构观点

经济数据

专家坐堂

分析师圈

国债收益率

全球滚动

CFTC持仓

比特币外汇计算器

黄金资讯

白银分析

实物金价

ETF持仓

黄金TD

白银TD

金银币

专家坐堂

基础知识

现货黄金

现货白银

现货铂金

现货钯金

高清解盘

黄金吧 白银吧

黄金分析

CFTC持仓

叶檀

凯恩斯

曹中铭

股民大张

宇辉战舰

股市风云

余岳桐

股海战神

郭一鸣

赵力行

赢在龙头:风险还未完全解除智股十方:反弹的主线和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擒牛法师:午后的反压起到了威慑作用李飞:反弹注水很严重冯矿伟:周五操作策略邢星的微博:大盘谨慎反弹 明天或继续震荡张春林:坚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首山:短线应不会再创新低(10日收评)股海伏笔:最后一跌和二次探底 这才是绝佳的上车机会浩瀚慧鹰德999:周五短线冲高回落彬哥看盘:第一波反弹高度趋势巡航:大盘二次探底概率几何

叶檀

凯恩斯

曹中铭

股民大张

宇辉战舰

股市风云

余岳桐

股海战神

郭一鸣

赵力行

赢在龙头:风险还未完全解除智股十方:反弹的主线和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擒牛法师:午后的反压起到了威慑作用李飞:反弹注水很严重冯矿伟:周五操作策略邢星的微博:大盘谨慎反弹 明天或继续震荡张春林:坚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首山:短线应不会再创新低(10日收评)股海伏笔:最后一跌和二次探底 这才是绝佳的上车机会浩瀚慧鹰德999:周五短线冲高回落彬哥看盘:第一波反弹高度趋势巡航:大盘二次探底概率几何

董明珠还能为格力奋战多久?|《至少一个小时》

梁建章:中国人口衰竭的速度前所未有

冷友斌回应网友质疑:说价格高 对飞鹤不公平!

王中军:我喜欢比较“江湖”一点的人

:券商开户专属通道:新客专享理财福利多多 高手在人间V:受隔夜外盘大涨影响 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3月10 上证指数收盘评述 飞扬看市8:三大指数大幅高开,随后持续走高 大漠孤鹰088:A股三大指数今日集体反弹 股票财经价值投资-虎哥:创业板收涨2.67% 医疗医药股全 唐_ademperor:如果45万起步价的理想汽车 L9也做到月 属虎的老李:有人说嘉能可拿着青山的2.1万吨货抛掉赚

03-11

和元生物

688238

13.23 03-11

均普智能

688306

5.08 03-10

何氏眼科

301103

42.5 03-10

哈焊华通

301137

15.37 03-10

华融化学

301256

8.05

投顾直播

更多>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广告服务|About Sina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通行证注册

产品答疑|网站律师|SINA English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领土纷争、政治较量 17年间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新华网

领土纷争、政治较量 17年间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0/ 21 09:20:13

来源:环球时报

领土纷争、政治较量 17年间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

字体:

分享到:

领土纷争、政治较量 17年间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

2021-10-21 09:20:13

来源:

环球时报

    近期,全球能源市场的需求激增和供应持续短缺,令石油和天然气市场陷入动荡。人们不禁想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3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它们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17年间3次石油危机

    1973年到1990年,以中东地区为核心接连发生了3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于1973年,但其根源却在20多年前早已埋下。二战后,以色列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得以在阿拉伯国家环绕的中东地区复国,并开始了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不断的领土纷争。1973年10月6日是以色列重要的宗教节日——赎罪日,埃及和叙利亚为夺回被以色列蚕食的领土,选择在这一天发起进攻,史称赎罪日战争。虽然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以少敌多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战场失利的阿拉伯人继续用手中的石油作为武器,打击背后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以中东国家为主的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对这些国家做出石油禁运的决定,享受了多年低油价的西方国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10月16日,欧佩克宣布石油价格上涨70%,达到每桶5.11美元,并对美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采取禁运措施。当时,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石油占到了这些国家总需求量的近一半,而且许多国家石油存量严重不足,只能撑一个半月。石油的短缺导致汽油价格大涨,随后引发百货价格飞涨。不到一个月,欧洲和日本就不得不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的诉求。美国因为自己产油,支撑的时间长些,但面对国内不断上涨的物价也不得不退让,敦促以色列归还埃及、叙利亚的相关领土。但到1973年底,油价已经飙升至每桶11美元,价格翻了一番,并最终引发了持续数年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次石油危机是在1979-1980年,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这年年初,一向亲美的伊朗国王巴列维政权被宗教领袖霍梅尼率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推翻,伊朗遂建立伊斯兰共和国,还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事件。受此影响,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一年间从每桶12美元飙升到每桶40美元左右。经历过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消费者心有余悸,开始恐慌性购买,加油站再次排起长队。随后在1980年,两伊战争导致石油产量急剧下降,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

    1990年末,海湾战争导致第三次石油危机。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决议对伊拉克实行禁运制裁,致使世界石油供应总量减少大约20%,国际油价曾暴涨到42美元每桶。这次危机爆发的时间较短,对经济的影响小于前两次危机。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第三次石油危机早在1986年就爆发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欧佩克组织内部愈发不团结,以及一些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价格持续下降,石油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石油主要消费国手中。1986年,石油价格被打压至每桶10美元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严重混乱,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这场危机导致了后来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及随之而来的海湾战争。而油价的暴跌也引发苏联财政状况恶化,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渗透着对石油控制权的争夺

    纵观三次石油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远不如政治方面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大,危机背后更是渗透着各国对发展空间和石油控制权的争夺。

    首先是欧佩克的兴衰反映并决定了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地位。二战结束后,中东的石油开采权和定价权长期被西方石油公司垄断,油价多年甚至保持在每桶1美元。西方国家坐享低油价的红利。上世纪60年代,欧佩克成立之初因石油出口利益之争,组织内部并不团结。但伴随阿以冲突引发的数次中东战争反而促使中东国家团结起来,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也随之增大,欧佩克也崛起为世界上不容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石油出口国与主要消费国之间的博弈成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随着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以及两伊战争等其他因素,欧佩克内部分歧愈演愈烈,此消彼长之下石油控制权重新回到美欧手中,随后的油价暴跌又带来第三次石油危机。为抗衡欧佩克,西方各石油消费大国成立了国际能源组织,抱起团来遏制欧佩克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也便于以多边机制与欧佩克进行沟通。

    其次,石油危机促使各国对石油的国家战略地位愈发重视。三次石油危机促使美国认定了中东石油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美国数十年的国际布局都是在为加强对中东的控制权服务。其他国家也将石油视为战略物资,纷纷成立国有石油公司,争取尽可能地将石油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各国也由此注重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更重要的是,三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走向,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苏联的解体等背后都不难看到石油危机的踪影。

    日本车趁机逆袭

    石油危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不小的影响。能源危机和与之相伴的经济危机给日本车带来了发展机遇。石油危机期间,为减少石油消耗,美国的加油站采取限时供油政策,在公路交通中也采取限速措施。油耗较大的美国车变得越来越不经济。重量轻、耗油少的日本车趁机逆袭。正是借助石油危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主推小型省油轿车,靠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和优惠的价格赢得了美国市场。其他日本品牌如日产、本田纷纷效仿。据统计,1970年本田在美国的销售量仅有1300辆,而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其销量跃升至10万辆左右。

    石油危机过后,各国一方面追求石油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纷纷发展替代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以减少石油消费。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为了减少对单一能源品种的过度依赖,努力开发不同的能源品种,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大。针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术也由于石油危机的原因受到空前的重视,成为重要的设计指标。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

阅读下一篇:

新闻热榜

新华视频

生物多样性之美|带你走进珊瑚世界

“VR”奇妙游|一秒切换冰雪模式是什么体验?

动画 | 一粒米的自述:守护“粮”心

环球军情

clo1 /*黄色*/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12775

经济衰退、政治较量……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以色列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经济衰退、政治较量……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以色列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新浪首页

新闻

体育

财经

娱乐

科技

博客

图片

专栏

更多

汽车教育时尚女性星座健康

房产历史视频收藏育儿读书

佛学游戏旅游邮箱导航

移动客户端

新浪微博

新浪新闻

新浪财经

新浪体育

新浪众测

新浪博客

新浪视频

新浪游戏

天气通

我的收藏

注册

登录

新浪科技>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闻

图片

视频

经济衰退、政治较量……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

经济衰退、政治较量……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

2021年10月20日 07:57

国际金融报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腾讯QQ

QQ空间

原标题:经济衰退、政治较量……3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世界 来源:环球时报近期,全球能源市场的需求激增和供应持续短缺,令石油和天然气市场陷入动荡。人们不禁想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3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它们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17年间3次石油危机1973年到1990年,以中东地区为核心接连发生了3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于1973年,但其根源却在20多年前早已埋下。二战后,以色列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得以在阿拉伯国家环绕的中东地区复国,并开始了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不断的领土纷争。1973年10月6日是以色列重要的宗教节日——赎罪日,埃及和叙利亚为夺回被以色列蚕食的领土,选择在这一天发起进攻,史称赎罪日战争。虽然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以少敌多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战场失利的阿拉伯人继续用手中的石油作为武器,打击背后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以中东国家为主的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对这些国家做出石油禁运的决定,享受了多年低油价的西方国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10月16日,欧佩克宣布石油价格上涨70%,达到每桶5.11美元,并对美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采取禁运措施。当时,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石油占到了这些国家总需求量的近一半,而且许多国家石油存量严重不足,只能撑一个半月。石油的短缺导致汽油价格大涨,随后引发百货价格飞涨。不到一个月,欧洲和日本就不得不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的诉求。美国因为自己产油,支撑的时间长些,但面对国内不断上涨的物价也不得不退让,敦促以色列归还埃及、叙利亚的相关领土。但到1973年底,油价已经飙升至每桶11美元,价格翻了一番,并最终引发了持续数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是在1979-1980年,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这年年初,一向亲美的伊朗国王巴列维政权被宗教领袖霍梅尼率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推翻,伊朗遂建立伊斯兰共和国,还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事件。受此影响,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一年间从每桶12美元飙升到每桶40美元左右。经历过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消费者心有余悸,开始恐慌性购买,加油站再次排起长队。随后在1980年,两伊战争导致石油产量急剧下降,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1990年末,海湾战争导致第三次石油危机。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决议对伊拉克实行禁运制裁,致使世界石油供应总量减少大约20%,国际油价曾暴涨到42美元每桶。这次危机爆发的时间较短,对经济的影响小于前两次危机。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第三次石油危机早在1986年就爆发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欧佩克组织内部愈发不团结,以及一些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价格持续下降,石油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石油主要消费国手中。1986年,石油价格被打压至每桶10美元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严重混乱,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这场危机导致了后来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及随之而来的海湾战争。而油价的暴跌也引发苏联财政状况恶化,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渗透着对石油控制权的争夺纵观三次石油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远不如政治方面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大,危机背后更是渗透着各国对发展空间和石油控制权的争夺。首先是欧佩克的兴衰反映并决定了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地位。二战结束后,中东的石油开采权和定价权长期被西方石油公司垄断,油价多年甚至保持在每桶1美元。西方国家坐享低油价的红利。上世纪60年代,欧佩克成立之初因石油出口利益之争,组织内部并不团结。但伴随阿以冲突引发的数次中东战争反而促使中东国家团结起来,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也随之增大,欧佩克也崛起为世界上不容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石油出口国与主要消费国之间的博弈成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随着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以及两伊战争等其他因素,欧佩克内部分歧愈演愈烈,此消彼长之下石油控制权重新回到美欧手中,随后的油价暴跌又带来第三次石油危机。为抗衡欧佩克,西方各石油消费大国成立了国际能源组织,抱起团来遏制欧佩克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也便于以多边机制与欧佩克进行沟通。其次,石油危机促使各国对石油的国家战略地位愈发重视。三次石油危机促使美国认定了中东石油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美国数十年的国际布局都是在为加强对中东的控制权服务。其他国家也将石油视为战略物资,纷纷成立国有石油公司,争取尽可能地将石油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各国也由此注重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更重要的是,三次石油危机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走向,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苏联的解体等背后都不难看到石油危机的踪影。日本车趁机逆袭石油危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不小的影响。能源危机和与之相伴的经济危机给日本车带来了发展机遇。石油危机期间,为减少石油消耗,美国的加油站采取限时供油政策,在公路交通中也采取限速措施。油耗较大的美国车变得越来越不经济。重量轻、耗油少的日本车趁机逆袭。正是借助石油危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主推小型省油轿车,靠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和优惠的价格赢得了美国市场。其他日本品牌如日产、本田纷纷效仿。据统计,1970年本田在美国的销售量仅有1300辆,而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其销量跃升至10万辆左右。石油危机过后,各国一方面追求石油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纷纷发展替代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以减少石油消费。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为了减少对单一能源品种的过度依赖,努力开发不同的能源品种,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大。针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术也由于石油危机的原因受到空前的重视,成为重要的设计指标。

关键词 :

石油危机石油以色列美国阿拉伯国家

我要反馈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

创事记

汽车自主三强,拿科技故事拯救“掉队危机”? 清华虚拟学生被指翻车,仅是AI换脸?真相是传播不准与预期太高 我,35岁,要不要离开大厂?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重大突破!世界最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杨笠与奔驰同框 “普信男”们为啥愤怒? 灭绝恐龙的小行星在撞击地球时发生了什么? 癌细胞还能变得乖乖的?听话的时候杀起来更简单 罗永浩吐槽苹果发布会:这十年除了无线降噪耳机,其他都更丑更贵更胡来 昨晚,苹果翻译了,什么叫“吓人” 亚马逊将在全美招聘15万名季节性员工:应对假日购物热潮 暗物质是冷、是热还是温的? 雷军: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 人类文明还剩多少年?

《英雄联盟》手游国服第一被封号:找演员恶意上分 雷军: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 网易云音乐与摩登天空达成战略合作 以前不装杀毒软件就是“裸奔”,那现在呢? 字节回应“商业化团队撤城裁员”:裁员属实,正常业务调整 网红直播喝农药身亡!观众:“快喝吧”…怂恿者涉嫌故意杀人罪? 重大突破!世界最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杨笠与奔驰同框 “普信男”们为啥愤怒? 罗永浩吐槽苹果发布会:这十年除了无线降噪耳机,其他都更丑更贵更胡来 苹果“来炸场”:笔记本和耳机迎来大改款 但真正的大杀器是两颗芯片

科学探索

吃得少不如吃得巧,新研究找到长寿关键点!

科学大家

《科学大家》| 新冠疫苗接种已不是选择题...

苹果汇

749元起,苹果详解HomePod mi...

众测

AENZR12合1拓展坞

来电聊

2018新浪科技风云榜回顾

专题

Facebook遭前女雇员实名举报:用放...

官方微博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

新浪科技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广告服务|About Sina

联系我们|招聘信息|通行证注册

产品答疑|网站律师|SINA English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新浪首页

新浪众测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能源危机可能威胁全球经济复苏-新华网

能源危机可能威胁全球经济复苏-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0/ 16 07:30:51

来源:经济日报

能源危机可能威胁全球经济复苏

字体:

分享到:

能源危机可能威胁全球经济复苏

2021-10-16 07:30:51

来源:

经济日报

  原油价格十月初触及七年高位——

  能源危机可能威胁全球经济复苏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表示,持续的能源危机预计将使石油需求增加50万桶/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并减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国际能源署在其月度报告中将2021年和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估分别上调了17万桶/日和21万桶/日,目前预计,2022年全球石油总需求将达到9960万桶/日,略高于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

  受能源供应减少和石油库存持续下降推动,原油价格在10月初触及七年高位。数据显示,9月份北海原油价格平均上涨3.65美元/桶,至74.40美元/桶,WTI原油价格上涨3.84美元/桶,至71.56美元/桶。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和煤炭的短缺提振了对石油的需求,石油价格正在攀升至多年高位,这可能会使市场至少在年底前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涨超过10美元/桶,超过83美元/桶,WTI原油交易价格高于80美元/桶。

  报告指出,创纪录的煤炭和天然气价格以及轮番停电正在促使电力部门和能源密集型行业转向石油,以保持正常照明和生产运转。能源价格上涨也加剧了通胀压力,加上停电,导致工业活动减少和经济复苏放缓。

  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称,目前,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减少和流动性增加正在为石油需求提供支持。全球汽油需求目前比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低2%。预计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9630万桶/日,到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石油产量从“艾达”飓风中恢复以及欧佩克+继续解除减产,预计10月份世界石油供应量将大幅增加。本月早些时候,尽管主要消费国呼吁大幅增加产量以阻止全球石油库存下降和价格上涨,但该组织再次确认了其将11月产量提高40万桶/日的协议。

  国际能源署预测,产油国集团欧佩克+今年第四季度的原油产量比预估的需求量减少70万桶/日,库存将继续下降。随着欧盟提高产量,其闲置产能将减少。尽管预计供应将超过产能,与2021年第一季度900万桶/日的缓冲产能相比,到2022年第二季度,有效闲置产能可能会降至400万桶/日以下,并且仅集中在少数中东国家。全球闲置产能的萎缩凸显了增加投资以满足未来需求的必要性。(记者 刘畅)

【纠错】

【责任编辑:尹世杰

阅读下一篇:

新闻热榜

新华视频

秋日哈尔滨:暖阳醉人 画中游

秋韵天子湖 乡村美丽画卷

【健康解码】北京口腔医院季瑾:孕期牙龈发炎千万别忍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7963137

“石油危机”会重演吗-新华网

“石油危机”会重演吗-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1/04 08:57:15 来源:经济日报

“石油危机”会重演吗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石油危机”会重演吗

2021-11-04 08:57:15

来源:经济日报

当下所谓的“石油危机”与上世纪70年代大不相同,那时是中东阿以战争威胁导致供应中断,现在则更多地表现为价格炒作。短期的供求失衡导致油气价格飞涨,在全球通货膨胀背景下,由于投机炒作造成价格剧烈波动。除了投机因素,供应不足也引发市场担忧。

“石油危机”这个词似乎很久远、早被遗忘,现在却被屡屡提及。

当下所谓的“石油危机”与上世纪70年代大不相同,那时是中东阿以战争威胁导致供应中断,现在则更多地表现为价格炒作。短期的供求失衡导致油气价格飞涨,在全球通货膨胀背景下,由于投机炒作造成价格剧烈波动。

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千变万化,背后都有资本投机的影子。一些主要投资银行更是长袖善舞,比如高盛,历来是油价看多的主力。该公司预计布伦特原油将在今年年底达到每桶90美元,明年还有上涨空间。高盛的判断依据在于,全球石油需求将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快速复苏,明后年的石油需求将创下历史新高,而供应由于传统化石能源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而出现短缺。

至于油价未来趋势,加拿大皇家银行认为,石油市场目前仍处于多年结构性强周期的初期。瑞银预计原油市场将至少在明年第一季度之前保持紧张状态,全球需求将在12月份恢复到每天1亿桶的水平,因此瑞银预计布伦特原油接下来到明年3月份的交易价格将触及90美元/桶,然后稳定在85美元/桶。摩根大通鼓励投资者坚定买入。随着货币供应量迅速扩张,美国经济可以支撑150美元/桶的油价。实际上,华尔街对油价走势存在重大分歧,一些人认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反弹是暂时的,而多头一直表示,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将支撑油价走下去。不过,价格预测从来都是高风险的行当,谁又能准确预判市场真实走势呢?

正是在这些大投行的鼓动下,短期油价前景非常诱人,原油市场投机风潮日盛。最近几周,原油看涨期权数量猛增,据华尔街有关数据,一些押注近乎“疯狂”:布伦特原油2022年12月到期每桶200美元的看涨期权在某一天内就交易了1300次;自今年年初以来,纽约WTI每桶100美元看涨期权数量激增了5倍,截至10月中旬统计交易合约已超过14万份。

过度投机引发原油现货市场价格高涨。10月25日,WTI原期货指数价格盘中触及每桶85美元的重要心理关口,这是美国原油基准自2014年10月以来的最高交易价;布伦特原油价格也创7年来新高。

抛开投机因素,石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市场最大的担忧还是供应不足。新供应投资不足将是中长期的主要问题,传统化石燃料的投资锐减是现实存在的。

在“绿色正确”的语境下,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企业一直面临减产压力,比如英国石油公司已经义无反顾地大举投资绿色能源,不断抛售减持化石能源资产。根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去年全球化石能源上游投资降至3500亿美元,为15年来最低,虽然目前油价高企,未来投资也不会大幅增加。传统石油巨头一方面要面对分红压力,尽量保持现金流;另一方面则是兑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承诺,缺乏追加投资的动力。此外,飓风艾达摧毁了美国大约3000万桶的产量,而页岩油生产商在多年来拼命扩大钻探、追逐产量增长后,现在也没有投资新钻井的意愿。毕竟,世界能源大局已经出现改变,绿色能源才代表着未来。

石油供应跟不上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欧佩克+”机制仍然牢牢控制着产出。因为目前油价正处在“舒适区”,该卡特尔并不急于提高产量。沙特石油部长阿卜杜勒·萨勒曼预计到明年年底“欧佩克+”机制的石油供应总量可能会大幅增加。目前,“欧佩克+”机制产量按计划增加40万桶/日,一些成员实际上难以提高产量,这导致供应持续紧张。据国际能源署估计,“欧佩克+”机制的闲置产能总计为900万桶/日,但由于尼日利亚和利比亚的生产问题、对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制裁,以及俄罗斯和沙特一年多主动减产等因素影响,当市场需求真正回升时,实际产出却相当有限。

在需求方面,近几个月来,后疫情经济复苏提振了全球石油需求,导致库存下降,全球库存目前已经低于平均水平。美国商业原油库存为4.27亿桶,比每年这个时候的5年平均水平低约6%。经合组织8月份的商业库存比5年平均水平少了1.62亿桶。

根据欧佩克最新报告,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将为每天1.08亿桶,而全球石油需求峰值在2030年之前就会到来。为此,欧佩克主张,在未来25年内应进行大量投资以满足需求,预计该行业累计需要11.8万亿美元与石油相关的长期投资。

不过,欧佩克仅仅代表了产油国的心声,却无法引起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共鸣。当前普遍的情绪是,我们不想使用煤炭,我们希望使用越来越少的天然气,我们希望远离石油。但是,油价最好不要上涨!

既然供求平衡在未来几年很难实现,那么,通过其他手段控制市场价格过快上涨是否可行?

今年8月份,拜登政府敦促“欧佩克+”机制增加石油产量以应对过快上涨的油价。当然,“欧佩克+”机制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美国选民不喜欢高油价,通常会归罪于白宫。在汽油价格飞涨之际,美国能源部提出释放总共6.2亿桶战略石油储备的可能性,以此平抑价格。拜登政府表示已准备好使用“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来对抗高昂的能源价格,其中就包括禁止原油出口。不幸的是,干预作用通常非常有限。

沙特和俄罗斯似乎已经忘记了去年初曾大打价格战,并宣称他们之间是“最亲密和最亲爱的”朋友,他们已然取得控制价格的主导地位。不过,任何暗示双方即将分手的迹象都可能导致油价崩盘。

这就是当前“石油危机”的来龙去脉。危与机向来是并存的。谁先谋定而动,下好先手棋,谁便掌握了主动。 【纠错】 【责任编辑:索炜】 阅读下一篇: 新闻热榜 新华视频 北京冬奥奖牌大揭秘 带你360度打卡“冰丝带” 看升旗,逛长安街

“石油危机”会重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