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im钱包下载|中国星链计划

作者: 以太im钱包下载
2024-03-17 09:54:02

你知道中国自己的“星链”计划吗? - 知乎

你知道中国自己的“星链”计划吗?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卫星通信人造卫星商业航天你知道中国自己的“星链”计划吗?关注者20被浏览60,180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12 个回答默认排序赫尔辛根默斯肯​老肯和童话故事​ 关注华为“星链”2030年全球覆盖!军用潜力无限:数据链成决胜关键据《中国新闻周刊》1月16日报道,在ACP2023大会上,华为提出了太空宽带计划,通过卫星建立起太空宽带网络,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并预计在2030年实现100Gbps+星际光互联网目标。与星链的缔造者SpaceX相比,华为是通信领域的巨头,5G的大部分标准制定者,未来的6G领导者,华为出手的“星链”究竟会有何不同?拥有全球最庞大固定光纤通信的中国到底需不需要互联网星座?华为“星链”的基石:星间链路测试央广网1月11日报道,1月11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光卫星)近期利用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平台02A01星、平台02A02星,成功开展我国首次星间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该项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意就是在卫星之间使用激光传输数据,相信大家都知道,光纤通信中传输信号的就是激光,要比无线电的带宽高出几个数量级,作为联网卫星之间的“桥梁”,要比卫星能提供无线电带宽要更高,因为未来作为互联网星座的卫星每个节点是一个接入点,同样也是整个接入层的中的一个路由节点,不止是要承担本身的通信流量,还要分担“路过”的流量,卫星之间的激光通信就是所谓的“星间链路”互联网星座:原理都大同小异星间链路很重要,这是决定会联网星座的带宽的基石!目前全球在在建的互联网星座有美国SpaceX的星链,英国一网公司的OneWeb,中国在建的GW星座与G60星座等,规模为星链最大,卫星总数达到了4万多颗,中国的规模次之,1.2~1.3万颗,OneWeb最小,600多颗。原理都是用大量运行在近地轨道上的卫星组成一个对地通信网,每颗卫星的对地通信天线都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蜂窝”通信覆盖面,N颗卫星组成的蜂窝面不断扫过地面就能覆盖整个地球,轨道高的卫星覆盖面就大,比如OneWeb的卫星,高度在1200千米左右,只需要648颗即可覆盖全球。但问题也来了轨道高通信延迟也大,另一个则是天线设计需要覆盖更大的范围,一颗卫星的带宽有限,覆盖大用户量大带宽自然就减少了,或者以牺牲用户数量为少数用户保证带宽。SpaceX的星链就是低轨卫星,高度350~570千米,优点是延时短,据马斯克最新发布的愿景称能做到10~20ms范围,了解互联网通信的网友都知道,这个和光纤通信差不多了。另一个带宽也高,因为低轨卫星覆盖范围小,用户量也小,每个用户的带宽就有保障。但地轨卫星也是有很多问题的,最严重的就是卫星密度要比高轨卫星更高,这就意味着数量更庞大,投资也更高。另一个是维护更新量大,因为低轨道卫星受到大气分子阻力更大,同时在太阳活动频繁时还会因为受到带电粒子冲击导致地球磁气圈变化,导致卫星阻力增加,轨道衰减更快,星链卫星的寿命大约只有5~7年,高轨卫星可以10~15年。中国的互联网通信的GW星座在508~1145千米之间,介于星链与OneWeb高度之间,数量在1.3万颗左右,分布密度适中,带宽么目前不清楚,当然这次100Gbps的星间链路测试取得成功非常关键!星间链路:交换机的背板互联网星座几乎每颗卫星都能对地通信,但这些卫星也需要卫星之间通信,原因也很简单,互联网星座不是最终目的地,它只是一座“桥梁”,在极地或者海洋的用户通过在太空互联网星座接入最近的地面互联网,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一颗卫星即可将用户从没有光纤以及地面无线电信号的A地接入有地面光纤接入的B地,但在很多时候却可能需要“跳转”多颗卫星才能抵达最近的地面互联网!这个所谓的“跳转”就是星间链路,这个星间链路的意思可不是A到B的通信链路,而是星型链接的方式,比如A周围可以同时与4-6颗卫星之间能直接构成星间链路,从理论上来看,A可以同时和B、C、D、E、F、G保持100Gbps的带宽的连接。这个就需要一个高精度的多向星间链路接入方式,互联网星座中的每一颗卫星都将成为这个通信网中四通八达的节点,从地面接入互联网星座后可以有N条链路抵达最接近地面站的卫星落地,即使有几颗卫星被摧毁仍然能保持链路完整,只是路由会多出几跳而已。这就像是一个巨型交换机,每个端口都是千兆,24个端口的背板带宽却不是24G,而是至少也有3-4倍以上,背板甚至会在100G以上,这样才能保证交换机每个端口不会在内部抢带宽,星间链路的意义就在于此,足够的带宽可以让接入层的卫星放开了接纳用户。华为“星链”的天地通信:到底是怎么实现的?据上观新闻报道,12月27日,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思航天”)G60卫星数字工厂投产暨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首颗商业卫星下线仪式在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区举行: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由松江区、联和投资、临港集团共同推进,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卫星互联网系统。格思航天G60卫星数字工厂位于基地核心区域,配套了行业最先进的“柔性智能化、 数字孪生、云制造”技术,实现平板构型卫星设计、卫星堆叠分离技术、低成本大功率能源获取技术、低成本高可靠一体化电子学技术、大功率宽带通信载荷机热一体化技术、大面积挠性帆板高精度高稳定度控制技术等六大核心技术优势,是长三角首个卫星智能制造数字化“灯塔工厂”。看起来似乎没有华为什么事,但在通信领域有着极其深入的华为绝对不会是看客,华为MATE 60 PRO的手机直连卫星通话让全球手机厂商都看傻眼了,这个使用手机内置天线直接与静止轨道卫星互联的技术全球首屈一指。当然代价也很大,MATE 60 PRO手机直连的卫星是天通一号卫星,这颗卫星为了与地面实现通信,卫星的天线直径高达15.6米,面积超过250平方米!华为手机内置天线也是高技术含量,否则怎么都没有可能与3.6万千米外的卫星直连。天通一号与地面连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华为手机直连,可以通话发短信,另一种是使用天线接入,可以语音与数据通信,未来的近地轨道的互联网星座也会有两种方式,一种当然是手机直连,有静止卫星轨道上手机直连技术加持的华为,在500~1200千米轨道上直连那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华为在通信方面是绝对的强项,这点是SpaceX的星链无法比拟的。另一种是使用相控阵天线接入,卫星天线和地面接入天线都使用多波束分别指向的相控阵天线,地面天线只需要大致搜索与方向定位即可,剩下的事情就是相控阵天线的,以星链的地面天线为例,波束角度可达100°左右,也就是说在一颗卫星从视野内经过的大部分时间里,天线可以不动即可保证稳定连接,下一颗卫星经过时波束无缝切换,保证用户无感体验。与星链到底有什么区别?从原理角度来看,两者基本上没有区别!不过两家各有专长,SpaceX专长卫星发射,华为专长通信,以目前星间链路来看,华为和SpaceX基本没有差别,比如目前星链卫星的星间链路也是100Gbps,两者差别并不大,未来的差异应该在手机直连的稳定以及地面接入网的影响。可能很多网友会对手机直连信号稳定嗤之以鼻,其实这个影响很大的,以目前苹果手机为例,在弱信号的区域往往都是苹果先丢信号,华为还用的很欢畅,区别就是苹果并不专业做通信而华为是,这么多年的通信经验绝对不是吹牛的,表现出来的就是华为手机信号稳定一直都是最好的。另一个差别是地面基站,SpaceX最近测试了V2卫星的手机直连,SpaceX没有通信牌照,是和T-mobile(美国电信运营商)合作的,国内社交媒体上是这样说的:手机直连版星链测试发短信成功,SpaceX官宣新版支持手机直连的星链发射后6天,测试人员发送短信息成功(Text Message)。两部手机测试通过星链Starlink”直连完成短信收发,不需要买“指定”的手机,甚至不需要买新手机,就能用上遥遥领先技术可谓是真正的科技平权啊.....各位应该不会发现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隐蔽,但被通信大佬@奥卡姆剃刀逮住把柄了,他是这样评价的:星链借用了T-mobile地面基站的频率,因为这段频率兼顾了覆盖和穿透,属于最优秀的频段,用在移动通信上没毛病,但链把这段好频率从地面基站抽出来,让卫星用了!这表示什么?地面基站将没法使用这段频率,否则两边会打架相互干扰,星链的卫星直连电话才如此难产,现在给星链用了,表示地面基站就没指望了。但这衍生出两个问题来,一个是这个频段的带宽有限,比如目前已星链划分的每个Beam才7Mbps,区域内的手机用户可能有成百上千甚至更多,这么多手机争抢7Mbps的带宽,也只能发发文字信息了。另一个则是地面基站拓展的空间没了,当然在美国这也不算坏事,因为美国目前基站都集中在通信高发的发达地区,对于偏远地区根本就没有运营商去造基站,像中国这样三大运营商去大西北建那么多基站基本就是开玩笑,在美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美国的移动通信覆盖率、光缆覆盖率完全没法和中国对比!所以星链在以一个广覆盖率照顾到了美国边远区域的使用,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接入方式,是解决有没有问题的!但对中国来说却不是,而是一个提升体验品质的接入方式,如果以中国基站的分布密度建设中国版星链的落地接入地面站,那么在中国落地的带宽以及星间链路的距离都可以达到最佳。简单的说在美国,马斯克需要建设大量的地面站保证星链落地接入,但在中国只需要增加天线即可,这点美国的地面接入方式短期范围内是不可能赶上中国的。天基互联网虽然在天上,但它最终是要落地的,所以地面网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天基网络的品质。军用潜力无限:数据链成决胜关键俄乌战争让大家看到了天基互联网在战争中的作用,但笔者要说的是俄乌战争中的天基互联网使用处在非常低级的层次,主要原因俄乌双方都未能在军事信息化上下苦工,结果搞到现在都是非常原始的应用。中美是军事信息化搞得最好的两个国家,美国则走得更远,数据链的标准都是美国建立的!这个数据链将各种武器接入数据链,成为整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分子,蜂窝感知、共享信息,统一协调指挥,体系的力量远高于单打独斗,中国是除美国外数据链玩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而天基互联网则是未来战时能保证通信的唯二手段之一。用地面光纤或者电缆通信是解决的最基本方式,地面无线电通信是解决第二个方式,通信卫星是解决的第三个方式,用天基互联网是第四个方式,与其他几种方式不一样,天基互联网是唯二能达到地面光纤通信量的数据链,因为现代战争中需要传递的信息不再是文字,而是有大量的图像与视频信息,有高密度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将会在数据链的任何一个接入端虚拟除整个战场环境,并且还能做到实时感知、实时指挥,这种要求只有地面光纤网络和天基互联网能达到。简单举个例,未来台海危机发生时可能会需要上百架甚至更多的无人机在台海区域执行任务,视频流有多高各位知道吗?以6MP像素的监控摄像头为例,带宽要求大概是5~6M,实际数据大概是数百KB,一架无人机有好多个摄像头,还有红外与雷达等数据,上百架无人机是个非常庞大的带宽,怎么解决?地面解决有点难度,但天基互联网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军事只是建设天基互联网的一个目的,更庞大的用户群体永远都是民用,如果接入价格差不多,各位愿意使用天基互联网吗?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首发2024-1-1701:18浙江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发布于 2024-01-17 08:24​赞同 9​​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知乎用户​01 海南商业发射场开工,中国星网到来2022年7月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工仪式在海南省文昌市举行。在国人眼中,海南文昌的航天发射场是和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和八号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国空间站以及未来载人登月计划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意外,既然现在文昌发射场已经具备了重型火箭的发射能力,登月用的超重火箭发射场建设可能也已经启动,为什么再要建设一个商业发射场?这个新发射场到底意味着什么?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现状鸟瞰据介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由新成立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投建。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由海南省政府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共同出资成立。其中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大家都耳熟能详,它们是中国航天国家队的绝对主力。而中国星网可能很多人还比较陌生。其实它成立才一年多一点,却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发射1.3万颗低轨通信卫星,建设中国自己的巨型太空互联网星座。自马斯克的星链计划问世,国人一直在关心中国的星链什么时候能诞生。近几年,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以及国内一些民营航天初创公司公布过五花八门的低轨星座计划。比较靠谱的有航天科技的“鸿雁”、航天科工的“行云”和“虹云”、银河航天星座等。但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几家头部公司也大多停留在验证星阶段,只有极少数已经开始小规模建设。和星链可比的大规模星座建设仍然遥遥无期。有消息称,中国星网将整合两大航天集团的多个低轨星座计划,即“鸿雁”、“行云”和“虹云”星座。两家国家级火箭企业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创始股东,也将是发射场的主要用户。长征和快舟火箭大概率将成为中国星网星座的发射主力。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设或将正式开启中国和马斯克星链系统的竞争。02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经过了三阶段的迭代升级。从服务内容上看,卫星互联网由传统中低速话音、数据、窄带物联网服务为主的星座系统,迭代成为可提供高速率、低延时、容纳海量互联网数据服务的宽带星座系统;从市场定位上看,由最初与地面通信系统的竞争替代,逐步转变为相互补充、竞合协同关系;从技术上看,高通量趋势下,新一代卫星互联网采用Ku、Ka、V等较高频段,且平台技术逐步成熟,通过定制化、规模化、集成化的生产方式显著降低卫星制造成本;从建设主体上看,前二代卫星互联网主要参与者为摩托罗拉等电信企业,在新一代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中,SpaceX、OneWeb等高科技企业纷纷入局,电信运营商也由竞争对手转变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卫星互联网经历了由移动通信星座到高通量宽带通信星座的演化1)第一代卫星系统(C、L、S频段)以话音及物联网服务为主,定位为全面替代地面通信系统;2)第二代卫星系统(C、L、S、Ka频段)升级带宽、拓展综合服务,扭转市场定位,与地面通信系统平行共存;3)新一代卫星系统(Ku、Ka、V频段)采用宽带/高通量卫星,提供高速率、低延时的互联网服务,与地面通信系统互补。按照轨道高度,卫星主要分为低轨、中轨、高轨三类,其中低轨卫星由于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非常适合卫星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相比与高轨卫星具有低时延、易于实现全球覆盖的特点。国际上,围绕低轨星座互联网掀起新一代太空经济热潮。在需求和市场的牵引下,卫星互联网星座逐渐走向泛在,规模越来越大、应用越来越广,各类运营公司层出不穷,天地网络融合发展。卫星轨道细分分类典型卫星轨道示意图2015年前后,新一代卫星互联网技术向小型化、大容量的趋势演进,低轨的宽带/高通量卫星迎来发展热潮。代表星座有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StarLink星座计划、一网公司OneWeb星座计划、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Telstar计划等。与20年代末期的第一代星座计划相比,全球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均发生显著变化。新一代卫星互联网星座发射及生产成本更低,组网规模宏大,可为全球提供高速率、低延时的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在应急、灾备、海洋作业、机/船载Wi-Fi、偏远地带带宽覆盖等应用上持续突破,并在内容投递、宽带接入、基站中继、移动平台通信等方面和5G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至今,新一代卫星互联网星座已具有明确定义,即由数百甚至上千/万颗运行在低地球轨道(LEO)的小型卫星构成,能够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的通信卫星星座。卫星互联网是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网络构建从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拓展。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能力的大卫星系统,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相比于地面通信系统,其优势在于:覆盖范围广:目前,地面网络只覆盖陆地面积的20%、地球表面的5%,卫星互联网容量大、不受地域影响,可实现全球无缝覆盖,解决偏远地区、海上、空中用户的互联网服务需求;建设成本低:相比于地面5G基础设施及海洋光纤光缆建设,卫星互联网组网成本更低,且随着研制集成化、标准化、平台化技术的持续推进,未来卫星制造及发射成本将持续下降;时延媲美5G:5G典型端到端时延为5-10ms左右,低轨卫星距离地表较近,按最高3000km高度计算,时延约20ms,相比传统高轨卫星的时延有显著降低;高带宽:高通量技术的成熟提升单星容量,降低单位带宽成本,打开下游应用蓝海。卫星互联网的特点低轨宽带星座可采用与5G 兼容的“接入网+ 核心网+ 软件定义网络(SDN)/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设计,与地面5G 共用核心网,支持与未来地面5G 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可以认为低轨星座是5G 接入网的一种,在星上主要部署物理层信号处理、链路层以及网络层路由交换等功能模块,实现空口协议处理和路由转发。在空口波形设计上,借鉴5G 成熟的波形设计,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Polar 码等,针对低轨星座多普勒频移大、传输时延长等特点进行适应性改进,其中包括随机接入、闭环功控和混合自动重传等,降低研发成本。与5G融合的低轨星座网络架构示意目前主流车联网通信技术将卫星通信排除在外,主要是由于当前卫星通信成本高、延时高、带宽不足。未来低轨宽带星座可以满足车联网在主动安全(20-100ms)、交通效率(500ms)以及信息娱乐(1-10s)这三类应用在延时方面的要求。同时成千上万颗卫星的规划也极大增加了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同时通信成本也可以有效降低。由此,低轨宽带星座消除了高轨卫星通信的劣势,敲开了车联网应用的大门。具体来说,低轨宽带星座应用于车联网有着如下的优势:1、低轨宽带星座建成后,是天然的全球网。这种全球网体现在其覆盖全球任何位置时在成本没有显著差别,而且灵活性较好。对车联网中的许多服务如来说,这会带来很大的优势。如对于其中的自动驾驶服务,从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角度尤其需要保证这种服务的连续性(即不能突然“断网”),但由于车辆一般可在很大范围内移动,其所到之处又具有随意性,因此由低轨宽带星座来保障这种连续性和安全性则具有优势。2、低轨星座提供车联网通信服务具有较好的容量弹性。相对于地面基站在局部地区信号带宽的固定性,卫星通信可以提供具有一定容量弹性的服务。可以设想某个局部道路如果车辆非常拥堵,从而导致附近能够提供车联网服务的地面基站总带宽不够为每辆汽车提供车联网服务。此时如果汽车可以切换到卫星网,由于卫星点波束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改变其覆盖区域,因此可以将一些卫星的闲置容量临时调到该区域进行信号增强,从而保证该拥堵地区的车联网能够提供稳定的接入服务。3、低轨宽带星座的设计不同于任何高轨星座或北斗这样的大型星座。可以认为是一种“开放式”设计,即可以根据用户数量的需求,在一个很大范围内增加卫星的数量,卫星可以简单理解为倒挂在天上的基站,而且具有更广的位置覆盖性和波束移动的灵活性。因此其总体服务的用户数量也可以不断增加。这不同于任何一颗高轨通信卫星或大卫星星座所提供的服务模式,其整体服务能力的可塑性非常强大。相较于DSRC与C-V2X这两种技术,低轨宽带星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利用低轨宽带星座实现车与人、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的通信时,如所有信息都需要经过运行在低轨道的卫星,这不仅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延时,同时也会占用过多的带宽资源。因此低轨卫星通信在实现这三个场景的通信时,具有较大的劣势。在实现车与网络通信时,低轨宽带星座具有较大程度的优势。在车联网领域,未来通信导航一体化、天地网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车载终端预计将是可连接地面网络、卫星网络的多模终端,在一端网络拥堵的时候能快速自动接入到另一个网络中,并且可以通过北斗三代提供全球服务和增值服务,以提高自动驾驶等服务的安全性。这种天地一体化融合的趋势不仅在车联网领域可能发生,在其他通信领域也非常明显,3GPP、ITU等组织已经进行了非常多的天地一体化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的天地一体化标准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中国智慧交通管理产业联盟等四机构编写的《C-V2X产业化路径和时间表研究白皮书》详细列出基于C-V2X的应用场景。结合车联网具体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很多场景可以与低轨宽带星座相结合。在交通安全方面的应用中,大部分V2I场景和V2V场景都可以由低轨星座和地面网络结合提供联网服务。如紧急车辆提示、前方拥堵/排队提醒以及超载/超员警告这三个细分场景下的应用,需要车联网平台在距离目标位置(紧急车辆、拥堵位置)1-2公里以外就给予车辆提示,因此在地面蜂窝网络出现带宽不足或者覆盖不够的情况下,低轨宽带星座可以作为补充提前给予车辆提示。车联网在交通安全方面的应用在交通效率方面,所有场景都可以通过低轨星座提供服务而得到应用上的有效扩展。如在车速引导方面,车速引导是指为保证车辆高效率通过交通路口,车辆针对不同的交通路口的信号,针对被引导车辆采取的加速或减速行为。具体来说,在绿灯期间车辆在车辆到达引导区域内优化引导车辆行驶速度,尽量保证车辆在当前绿灯时间内通过停车线。而在红灯期间,车辆在进入引导区域后减速,尽可能使得车辆不需要停车就可以经过路口。通常引导区域需要超过100米,按照车速20m/s(72mk/h)考虑,通过引导区域至少需要5s。此时低轨宽带星座30ms的延时已然符合系统的标准。这就使得低轨宽带星座得以应用到车速引导中。车联网在交通效率方面的应用绝大多数以V2N作为实现方式的信息服务类车联网应用,都可以采用低轨宽带星座作为代替的解决方案。只有少数场景低轨星座难以提供服务,如地下停车场停车,由于较多的停车场都处在地下,卫星信号难以触达,自动停车引导及控制这一应用不适合采用低轨宽带星座方案。车联网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应用将C-V2X与低轨宽带星座融合的天地一体的网络,更加适合车联网通信解决方案。天地一体化车联网的网络架构如下图。对于车载信息通信服务类业务可以利用卫星和C-V2X两种方式实现。工作流程如下:用户可以通过蜂窝基站或是低轨卫星连接到核心网进而与互联网和车联网云平台连接,从而实现媒体、路况等方面信息的获取。其中低轨宽带卫星主要在地面蜂窝网络出现难以覆盖或带宽不足的情况起到补充作用。对于智慧交通业务,大量信息需要依赖车辆与路侧单元通信,在边缘云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对于交通安全方面的业务,主要依靠车辆之间的互相通信。至于高精度定位,目前依靠多种定位方式融合的模式,常见的定位方式包括:1、GNSS卫星与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结合惯性传感器的定位方式;2、基于激光雷达点云与高精地图的匹配;3、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道路特征识别,GNSS卫星定位为辅助的形式;天地一体的车辆网架构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范围,社会资本助推中国航天进入商业时代,全面开启空天轨道资源的战略布局。卫星互联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融入遥感工程、导航工程,成为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星座计划中组网数量在30颗以上的低轨道卫星项目已达10个,项目规划总卫星发射数量达到1900颗。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而低轨卫星所主要采用的Ku及Ka通信频段资源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目前,全球正处于人造卫星密集发射前夕。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空间轨道和频段作为能够满足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已经成为各国卫星企业争相抢占的重点资源。未来10年来我国低轨星座+车联网的设备和运营市场相加大概能达到两三千亿元人民币。正是基于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对于大批量制造的优势,车企才会考虑进入到低轨宽带星座的建设和运营之中,2020年3月3日,吉利集团宣布吉利卫星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在台州投资22.7亿人民币用于建造卫星制造工厂。由旗下子公司时空道宇自主设计完成的首发两颗低轨卫星目前已通过各项鉴定试验与测试。前有马斯克星链计划,现有李书福吉利卫星,这两位汽车行业大佬似乎都将低轨宽带星座作为辅助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重要方式之一,至于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车企考虑进入到这一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编辑于 2023-01-07 08:17​赞同 13​​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中国版“星链”来了:2.6万颗卫星覆盖全球,轨道高度更科学_腾讯新闻

中国版“星链”来了:2.6万颗卫星覆盖全球,轨道高度更科学_腾讯新闻

中国版“星链”来了:2.6万颗卫星覆盖全球,轨道高度更科学

“星链”是美国独有?中国后来者居上,一大优势让马斯克捏把汗。

前言:上周,一场吸睛的火箭发射,为民营商业航天带来了“开门红”。1月11日,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同时打破了多项纪录。

如今的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攀登者”争先恐后的出现,对助力我国卫星星座组网大规模建设,以及组建中国版“星链”意义非凡。

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在大推力、可回收火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商业航天政策的支持,以及火箭发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相信我国卫星互联将进入快速组网期,开启航天新时代。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海上发射)

1.中国版“星链”要来了,将覆盖整个地球

“星链”计划可谓是SpaceX公司的大手笔。“星链”计划的总卫星数达到了4.2万颗。届时这些卫星将组成一个巨型卫星星座,构建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互联网,也就是我们说的“天基互联网”。

无论是军用、民用,“星链”都提供着大量的空间服务,尤其是现在“星链”的覆盖范围、发射数量和在轨密度都是全球第一。这种状态下,怎么用都是美国说了算。虽然SpaceX是民用公司,但与五角大楼关系不浅。因此,很有可能是民用外衣里藏着军用内核。

值得一提的是,卫星频率和卫星轨道的使用权,采取“先到先得”的竞争方式。随着太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也必须有能力保护本国的卫星安全。这种情况下,中国版“星链”应运而生。

据俄媒报道,中国计划在近地轨道建立由2.6万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将覆盖整个地球。西方国家推进利用源自美国的“星链”计划,中国则通过构建自己的网络与美国抗衡。

(中国版“星链”也要来了)

报道称,中国想要用大约10年的时间完成卫星发射,并构建起通信网络。中国将在2024年上半年发射首颗卫星,2029年发射的卫星数量将达到1300颗,最终在2035年完成1.3万颗卫星的发射目标。此外,报道还将中国版“星链计划”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联系起来,声称两者或将联合提供服务。

2.与美国策略相同?中国版“星链”有哪些优势?

中国版的“星链”计划,也是聚焦地球低轨卫星通信,但与美国由商业公司主导不同,中国主要由“国家队”支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最早提出了“鸿雁”星座计划,随后又发布了“虹云”星座计划。

最终在2020年9月,“GW”星座计划正式发布,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版“星链”计划提上日程。

现在通过为数不多的导航卫星、通讯卫星,可以在某些时候建立全球通讯、全球侦察,但是一旦遇上美国卫星在太空中行动,在轨的各种太空资产将面临严峻的威胁。

因此,只有我们在近地轨道对轨道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大密度、高强度的卫星发射和部署能力,才能保持在近地轨道上的通讯优势和导航优势。

一直以来,美国在太空采取的策略是,部署大量的卫星,多如牛毛,让敌人打也打不完。随着“星链”卫星大量部署,成本越来越低,但对于想要摧毁“星链”卫星的国家来说,这可是个大挑战,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星链”卫星没了,国家也破产了。就像哈马斯火箭弹能砸到以色列境内,就是因为以色列用防空系统百分之百拦截成本太高,一定程度上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版“星链”计划的卫星将拥有更大的优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的策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而且还能随时进行补网发射,来替换已经丧失功能的卫星。要知道,中国版“星链”计划需要的卫星数量与美国“星链”计划的差距还是不小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如果和美国采取同样的策略,发射的卫星不仅是低成本,同时还将拥有更长的寿命,而且在轨道设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卫星发射密度大、精度高、效果好,才能保持中国在近地轨道上的优势。

3.用星链反击星链?中国早已提前布局

众所周知,太空轨道资源是有限的,现在的SpaceX公司疯狂抢占资源,“星链”卫星就是他们的武器。很早之前,“星链”卫星就在不通知相关方的情况下频繁变轨,甚至两次逼近中国空间站,严重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最终中国空间站不得不变轨躲避。

事实上,这种场景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19年,“星链”卫星就差点一头撞上欧洲航天局的卫星。试想一下,如果未来4.2万颗“星链”卫星全部升空,可以说整个近地轨道将遍布卫星,届时其他探测器不得不选择躲避来保护自身安全。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就必须想办法让“星链”威胁不到我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星链”打败“星链”。

(美国“星链”严重威胁到了太空安全)

要知道,中国并不只有“GW”星座计划,还有第二个巨型星座计划“G60星链”。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民营航天企业,都具备了“一箭多星”的技术,在“火箭回收技术”上,相比SpaceX的部分回收技术,中国已经开始试验“全部回收”了,而且在飞行试验中取得了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降低发射成本的方法。

中国太空网络系统布局完成后,未来势必会开启一番新天地。

“中国版星链”:720颗排队上太空,先美一步天地一体化_腾讯新闻

“中国版星链”:720颗排队上太空,先美一步天地一体化_腾讯新闻

“中国版星链”:720颗排队上太空,先美一步天地一体化

上万颗星链卫星从头顶飘过!中国做出重要决定,720颗卫星即将排队升空,抢先美国一步,实现天地一体化。

前言:火箭、卫星平民化时代到来,不到10年时间里,近地轨道上卫星早已“星罗棋布”,这无疑是在倒逼中国改变过去卫星制造模式,以在超短时间内完成快速组网。环球网传出好消息,“中国版星链”即将排队发射,其中多达360颗都是世界首创,可为全球30多亿人解决通信难题。那么,这些“国际高水平”的卫星,到底有多先进?比起美国版星链,具备哪些优势?

(图解:美国大规模发射星链卫星,军事用途越来越明显)

1、倒逼我们改变?“中国版星链”来了

天空中,星链卫星身影不停闪烁,比起科幻般的视觉享受来说,更让人关注的是星链威胁,尤其是俄乌冲突,在星链卫星帮助下,整个战场都变得更加透明化。

不可否认的是,就算美国星链卫星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军事用途,但其对于世界商业卫星互联网络发展来说,仍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再加上近年来随着火箭卫星不断平民化,这就倒逼中国改变过去的卫星制造模式。

从时间维度分析,中国开展低轨通信卫星在轨试验,并不比美国星链计划晚多少,但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商业航天和通信卫星的进步速度却滞后不少。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

专家认为,一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国当前不光执着于星链,还开始研究各种升级手段,如将星链升级为“星盾”,以更好地服务于军事。为此,我国不仅要详细了解星链的运行与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来需要靠科技突围。美国星链抢先占据了大部分优越轨道,所以我们向比星链更高或更低的地球轨道上发射卫星,将成为关键手段。

(图解:“香港星”计划今年11月底正式发射)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很快就传出好消息。

据环球网报道,国内首颗星链卫星——“香港星”已经下线,预计11月底在广州省阳江市海域发射。该卫星重量约80公斤,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亚米级分辨率可见光遥感图像,发射后主要在低空轨道运行。

2、对于星链,中国3年前就开始布局

该卫星属于“香港太空星链”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将一直持续至2029年,总投资高达290亿港元,约等于 271亿人民币。 预计发射卫星数量一共有720颗,其中360颗是通遥联体化卫星,将组成“龙群计划”,剩余360颗则是低轨通信卫星,组成“凤群计划。”

只不过,和美国星链比起来,“香港太空星链”计划,看起来要更加宏大和有格局,其更多是立足于全球通信行业,旨在解决全球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30多亿人的通信难题,同时解决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手机直连卫星等需求。

(图解:中国推出“GW”计划,预计发射12992颗星链卫星)

不仅如此,除了“香港太空星链”计划,这些年来整个大湾区的各个城市,都在为低轨商业卫星而发力。比如说深圳预计升级为全球卫星发射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广州则致力于发展成商业航天产业园。另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也陆续发力,推出鸿雁、虹云、行云等卫星网络工程。

不难看出,中国正致力于向商业卫星转变,加速打造“星链”来提高信息通信能力,以向全球提供服务。

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我国对于星链卫星的布局,早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最早爆出消息的是香港《南华早报》,其发文称,我国在2020年时,以“GW”为代号申请了两个低轨道卫星星座,总卫星数量高达12992颗,其将分别被部署在590公里至1145公里高度的地球轨道上。

2021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宣布该消息,并专门组建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届时,相关卫星的设计建设运营工作,都将由该公司负责。

总的来说,“香港太空星链”计划的顺利展开,无疑为接下来整个完整“中国版星链”计划,乃至中国商业卫星互联网发展,开了个好头。

(图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启动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计划)

3、全球首创!无死角、无盲区覆盖全球

在这一星链计划中,除了卫星规模值得关注,还有很多亮点,如环球网在报道中明确提及的“世界首创”通遥联体化卫星。

该卫星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总部建设的“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其中一部分,预计最晚在2030年建成。

从高度上划分,超低轨道一般指300公里以下高度的地球轨道,部署在这里的卫星,将具备低成本、高分辨率、传输速度快、服务高效、精准等优势。

因此,我国建设的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空间分辨率能达到0.5米左右,仅需15分钟就可以完成空间信息的传输。此外,因为所处轨道低于美国星链卫星,所以可以看得更清晰。

在此背景下,组成“龙群计划”的通遥联体化卫星,加上“凤群计划”的低轨通信卫星,就能够对全球任何陆地与海洋进行无盲区、无死角、全面的覆盖,为全球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对落后国家地区提供通信网络服务。

(图解: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计划,预计今年完成首星发射,2030年时规模扩大到300颗)

相较于常规卫星,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还具备一大优势,那就是“多星协同”。

就比如说,当第一颗卫星接收到用户需求后,第二颗卫星将能够立即拍摄下对方所需的图像,进而由第三颗卫星进行智能化处理,最终将处理后的结果,通过星间链路快速分发,这么做的好处包括可直接服务于大众,同时可以满足时效性的迫切需求。

4、手机直连卫星,先美一步天地一体化

在提到为发达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时,就不得不说一下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当移动通信网络无法对某些地方进行覆盖时,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将可以被用于应急通信,因此,这一业务很快就成为全球人都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包括中国在内,不少国家都正在加速探索手机直连卫星领域。

2023年9月,中国基于天通一号卫星,正式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这样一来,用户便能够接打/收听卫星电话或者是接收/发送卫星短信。业内人士预测,2024年时,世界很可能会迎来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爆发期。

(图解:中国目前已经实现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然而,中国在实现这一业务的时候,美国星链却办不到,想要拥有相关服务,只能靠采购。

据观察者网报道,过去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大多用于科考等特殊领域,而随着芯片和卫星技术的提升,这一技术也走进寻常百姓家,其原理看起来非常简单,那就是将卫星与地面终端(如手机)连接起来。

但其实,真正实施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这期间需要解决手机天线小型化等技术,同时还需要解决频率资源协调、保证地面通信标准尽量兼容等问题。

但是,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整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都将得到进一步扩大,无异于将5G基站搬到卫星上,对地球进行全范围覆盖,真正建立起空天地海三维网络,实现天地一体化融合网络,同时将通信市场格局扩大到“地面+太空”。

关键的是,其建设还将关乎到中国通信独立性。因此,不论是芯片技术还是卫星技术,对于国家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而言,都至关重要。

结语:对于“中国版星链”的发展,大家还有什么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故事。

中国1.3万颗卫星排队升空,比星链卫星轨道还低,性能先进_腾讯新闻

中国1.3万颗卫星排队升空,比星链卫星轨道还低,性能先进_腾讯新闻

中国1.3万颗卫星排队升空,比星链卫星轨道还低,性能先进

美国星链想靠数量取胜,抢占低轨道空间,谁料中国一出手就是大招,比星链部署的更低,我们一抬头就能看见。

前言:美国计划在距离地球表面350公里、550公里以及1150公里的轨道上部署4.2万颗星链卫星,争取抢占更多有限空间,为此,我国如何保障自身卫星发射权益,就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将结合中美卫星发射情况,分析“中国版星链”与“美国版星链”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太空星链系统将不再是美国独有!

1、4.2万颗星链还不满足?即将再升级

冷战之后,苏联在核武器以及导弹领域的突破,让美国感到巨大压力,因此,其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抗衡苏联核武器优势,同时,美国意识到苏联与自己在经济上的差距后,便决定构建一个虚无缥缈又难度极高的研发项目来拖垮苏联经济,就这样,美国将目标看向太空,提出“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星球大战”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战略防御计划”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即“地球轨道卫星星座”,其首次提出是在“智能卵石”项目中,按照规划,美国需要在近地轨道上部署相关武器,这样一来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敌方弹道导弹拦截下来。只不过,1990年代首次尝试研发的卫星星座系统,因为成本等问题被迫宣告失败。

(图解:美国星链卫星已经转向军事用途)

直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提出“星链”概念,美国近地轨道卫星星座搭建计划才重新看到希望。2015年马斯克首次提出星链计划,致力于在低轨道部署大量通信卫星,NASA官员认为,该计划将会维护和改善美国太空安全。截止到今年6月份,马斯克星链发射规模已经达到4698颗,距离最终的4.2万颗还差37302颗。

然而,马斯克的野心远远不止局限在这些星链卫星上,据海外网称,马斯克除了将星链卫星用于军事领域后,还打算再迈出关键步伐,将星链升级为星盾。不仅如此,其还专门成立“星盾”业务部门,目标瞄准美国国家安全机构与五角大楼。很显然,不管星链还是星盾,都已经转向军事化。

我们知道,美国星链在具备卫星侦察、通信等优势的同时,还有着高度低、数量多的独特优势,因此,其一旦用于军事领域,将能实施情报搜集、导弹拦截等任务,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很大的威胁。

就拿俄乌冲突来说,乌克兰之所以能打到现在,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大力援助,更准确来说,是星链卫星的助力,这些卫星时刻紧盯俄军一举一动,而后在极短时间内将获取到的情报传输给地面乌军指挥部门,为其制定新一轮打击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在此背景下,已经有不少俄罗斯士兵付出伤亡代价。

当然,星链除了在军事领域给别国带来巨大威胁外,其大量部署也将给其他国家的卫星造成安全威胁,所以,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国家来说,有必要尽快找到应对美国星链的办法。

(图解:美国旨在位于距离地面340千米、550千米和1150千米的轨道上部署星座网络)

2、比星链更低!抬头就能看见

就目前来说,打破美国星链系统,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低,一个是多。低主要指将卫星部署在比星链更低的轨道上,多是指部署的卫星数量超越星链。

美国星链卫星主要用于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美国率先抢占350公里、550公里和1150公里的地球轨道,计划部署高达1.2万颗的卫星,等到2027年时,总数量还会增加到4万多颗。

然而,一来地球轨道部署卫星数量有限,二来卫星与卫星之间有间隔要求,若是距离太近很容易发生碰撞,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要想在三个轨道上部署卫星,将难上加难。

(图解:中国以“GW”为代号申报了两个低轨卫星星座,近1.3万颗卫星)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国想出一招,即在更低的轨道上部署更多卫星。

事实上,“星链”只是马斯克通信卫星计划的代号,并不是其专利,继美国提出星链卫星计划后,我国也开始专注于打造自己的星链网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最先推出“鸿雁”星座计划,预计发射300多颗卫星;而后又提出新的“虹云”星座计划,发射156颗卫星,这两个计划为我国之后的中式星链奠定重要基础。

202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卫星互联网”战略性工程,同年正式发布“GW”星座计划,预计发射近1.3万颗的卫星。为此,外界将这些卫星称为“中国星链”。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打造的“星链卫星”,轨道比美国星链更低,一抬头就能看见。

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倘若我们的卫星与美国卫星同一轨道后,很可能会发生重叠,进而造成碰撞或互相干扰的情况,当卫星部署在150-300公里超低轨道上后,我国自然就能构成一个卫星隔绝层,与美国星链卫星保持有效距离。

重要的是,更低轨道卫星将比其他卫星拥有很多优势,例如抗毁性强、部署快速灵活、传输容量大、不受地形环境影响等。

(图解:俄罗斯研发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3、构建中国版星链,有一细节很关键

不过,想要构建中国版星链,我们还需要先克服一项关键技术,那就是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

火箭发射已经不是稀罕事了,但目前大多数使用的火箭,仍然是一次性火箭,其使用过后剩余残骸会掉落在地面或海上,给航空航天发起带去太大经济负担,因此,不少国家开始尝试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当其完成使命后,依旧能通过维护二次使用,这样一来,发射成本自然能大幅下降。

正如一些航天专家所说,一旦顺利掌握火箭回收以及重复使用技术,那我们的发射成本至少可以节省80%左右。

而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突破点在于液氧甲烷发动机。

火箭和汽车一样,在启动时需要添加所谓的燃料,也就是“推进剂”,其主要靠燃烧来为火箭提供动力,只不过,不同的推进剂最终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美国航天飞机,其SSME发动机便是使用了液氧液氢推进剂。经过大量实验与分析,科研人员认为,可以用于重复使用火箭的最好选择就是低温推进剂,这支一种包括了液氧液氢、液氧甲烷以及液氧煤油的推进剂组合,尤其是液氧甲烷,现在已经成为各国研究重点。

据光明网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在研发的猛禽发动机,便使用了液氧甲烷推进剂,此外,俄罗斯也加快了研发速度,正在制造一款推力达到200吨级的RD-0162液氧甲烷发动机。

(图解: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

那么,中国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达到何种水平了?

首先是液氧甲烷发动机,我国早在2022年时就已经完成了“天鹊”TQ-12液氧家宴发动机首次飞行试验,虽然推力只有80吨,但这也足以表明中国在该领域获得了巨大突破。不仅如此,随着重复使用火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我国还开始在可回收火箭和重复使用方向上发力,在今年5月的时候,完成了首次可重复使用实验航天器成功着陆的壮举。进入7月以后,我国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动力系统试车也宣告圆满成功,验证了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子级的真实飞行状况。

为此,就连马斯克都罕见承认,中国虽然现在还没有研制出技术成熟的可重复使用火箭,但以当下发展速度来说,这一天很快就能到来。可见,当这一关键技术突破后,中国版星链也并不会让我们等太久,届时,便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星链是如何在轨道上运作的。

(图解:通过GW计划的实施,中国在太空竞争中迈出了坚实一步)

4、不只靠数量取胜,中国星链反超

关于中国为何要建造属于自己的星链卫星,很多人都有思考过,而后得出结论,其认为,与其说走美国的路,去研制中国版星链,还不如说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卫星星座来得更贴切,毕竟我们的“GW”和美国星链不同,其不只是靠数量取胜,在价格以及性能上也都做到了反超。

首先,“GW”航天计划的数量虽然只有1.3万颗,距离美国星链4.2万颗有很大差距,但规模绝对不算小,有资格被称为“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

其次,“GW”航天计划处于150-300公里左右的轨道,比美国星链更低,这意味着我国在发射卫星时,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发射成本以及发射时间。此外,轨道高度低,也将缩短传输时间、减少路径损耗,相应的,导航信号会因此增强。所以说,这些低轨道卫星将可以覆盖全球,为所有用户提供快速和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

总的来说,中国正在构建的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不单单数量多,还能够比美国星链看的更远、更清晰、跑得更远。

(图解:银河号因为GPS信号中断,无奈漂泊海上33天之久)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宏伟的卫星计划背后,还蕴含了很多深刻含义。

我国星链卫星星座的搭建,主要得益于航天航空事业的高速发展,譬如先进的卫星计划,这些都为该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持。况且,我国有着极具潜力的市场,对卫星通信有着高度需求,因此,这也会为星链计划未来的运营提供发展空间。

俄乌冲突让很多人意识到卫星的巨大价值,我国也一样,因而,当我国星链建成后,也将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中国已经在航空航天领域获得了巨大进步,再也不会因为被中断GPS信号而在海上漂泊找不到航向了。不过,相比于这些,中国星链计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美国垄断,从此以后太空中的星链系统不再是美国独有。

(图解:据称日本自3月以来一直在测试“星链”系统,准备将其部署在10个基地)

5、瞄准中国,美国野心不再隐藏

据环球时报报道,专家在分析中国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工程后表示,其成本低廉,性能先进,不论是响应时间还是快速部署,都将匹敌传统的轨道卫星系统。况且,在发展的这一问题上,中国有着美国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后发优势,所以,其未来的普及以及应用都很有可能比马斯克做得更好。

无疑,中国此举已经给美国带去巨大压力,其不得不加快星链升级,并加大部署力度。有消息称,美国不光要将星链升级为星盾,为其赋予更加直白的军事用途,还打算部署在距离中国大陆更近的地方,如台湾、日本。

据央广网报道,现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经和日本进行接触,并达成一致,准备从明年开始,为日本提供“星链”系统服务。

军事观察员王亚男表示,日本传统通信卫星一直有着可靠性不足缺陷,一旦有一颗卫星受影响,整个系统都会中断通讯,相比之下,星链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要更强,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日本通信传输的稳定性。我们知道,日本此前已经公布了2024年卫星侦察群建设计划,预计发射50颗小型情报卫星,可想而知,当日本自卫队接入星链服务后,这些情报卫星将能和星链卫星进行良好合作。

据悉,除了日本,“星链”还打算进入台湾岛,为其提供更多通讯服务。

(图解:中国已经建成北斗系统,未来或将于星链卫星一起发挥重要作用)

不难看出,此举与中国有着很大联系。

还好我们已经展开“GW”计划,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透露,我们将在今年9月的时候具备发射条件,到时候,首批星链卫星便能进入超低轨道运行。

不容忽视的是,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北斗系统,所以,到时候这些超低轨道卫星还可以与北斗卫星一起构成太空“天眼”,有效应对美国星链以及GPS。

(图解:中国天宫空间站,体积比国际空间站略小,但更先进)

6、硕果累累,中国航天让美眼红

这些年来,除了北斗系统以外,我国还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天宫空间站。众所周知,以美国为主导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役空间站,其最早建造于1998年,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退役的时候,尽管美国航天局还想继续让其服役,但面对不断老化的零件,其还是无奈地宣布,计划2030年时让国际空间站退役。

中国空间站是国际空间站之后在轨运行的第二座空间站,所以,当国际空间站退役后,我国的“天宫”很可能成为唯一一个在役空间站。这无疑会将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再度推向新高峰。

总而言之,中国占据了后发优势,一项又一项新技术的突破,让美国人眼红不已,其开始拉帮结派,想要靠外部力量阻挠中国航空航天发展,NASA局长尼尔森更是多次当着媒体面酸言酸语,指责中国“自我设限”,美国高级将领米利也连说3个“麻烦”,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在航空航天上的发展,已经让美国感到压力。

结语:对于中国版星链计划的事实,大家还有什么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故事。

低轨通信星座蓄势待发,中国版“星链”如何加速?_科学中国

低轨通信星座蓄势待发,中国版“星链”如何加速?_科学中国

从第五到第一!海尔日本的新成果 | Ampace新能安官宣BP体系及“坤元”电池 谋篇布局全球“油转电”动能转换新篇章 | 软通动力“天鹤数据库”通过高斯开源社区商业发行版认证 | 新壹科技入选2023“AI强应用创新代表企业TOP50” | 2023平安荟聚·月圆家满高尔夫邀请赛 | 京东家电家居中秋国庆黄金周大促重磅来袭 以旧换新立减10%起让焕新更简单 | “亲、诚、惠、容”,共向未来丨康恒环境精彩亮相第20届东盟博览会 | 共创智能未来,恩福赋能低碳发展 | 立足关键领域,着眼长远未来:GE医疗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 安斯泰来将投资超3.3亿欧元在爱尔兰特拉利新建一座拥有最先进生产设施的工厂 |

 

当前位置: 新闻>深度报道>

低轨通信星座蓄势待发,中国版“星链”如何加速?

发布时间:2023-09-21 16:18:23  |  来源:中国网科学  |  作者:  |  责任编辑:科学频道

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商业航天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互联网随时随地接入需求的增加,具有全球覆盖优点的低轨卫星通信网络被重新注入了新活力,低轨卫星通信产业逐渐被视为拉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同时,在全球航天新格局下,低轨卫星通信成为国际必争之地,通信基建是大势所趋。虽然中国在低轨卫星通信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被纳入我国新基建发展规划,将会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提速。在这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商业航天公司正成为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中坚力量。低轨卫星通信带动千亿产业链打开更多应用新场景低轨卫星主要指运行在低地球轨道(距离地面500-2000km,LE0)的卫星。对比高轨(地球静止轨道,GE0)卫星,在通信应用中,低轨卫星具有距离近、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同时对终端的处理能力要求更低,终端会更加灵活轻小,对于时间敏感性要求高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优势,世界各国积极布局,低轨卫星通信成为全球热点新兴产业,带动千亿产业规模。根据GSMA的数据,到2025年,低轨卫星通信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全球卫星通信收入规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卫星绕地球运行需要轨道和频段资源,而轨道和频段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在轨道和频段资源获取上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原则。低轨道能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先发国家具有显著优势,这是造就各国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越来越多国家推出低轨星座计划,低轨、大规模星座构建是当前卫星行业的发展趋势。而行业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商业上的竞争,还有国防战略层面的竞争,各国力争在低轨卫星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发展中国“星链”必要且紧迫。从带宽的角度来看,低轨卫星又可以分为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和低轨窄带物联网卫星。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工作频段较高(C、Ku、Ka等),带宽较大,传输速率较高,主要用于没有地面网覆盖区域用户的高速传输需求,比如邮轮、科考站、航空、偏远地区上网(国外)等。但以往这种卫星宽带通信都需要一个体积较大、功耗较大的终端,无法随身携带。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是以互联网应用为服务对象,以统一的网络层为承载平台,能够作为互联网系统有效组成的可独立工作的网络系统。代表运营商包括星链(Starlink)、英国一网(OneWeb)、星网等。低轨窄带物联网卫星工作频段较低 (UHF/VHF、L、S),带宽一般不超过1MHz,传输速率在几kbps。因此其主要用于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物联网应用,覆盖没有地面网区域的数据采集、远程控制、卫星电话等应用,天线体积较小、发射功率也较低,终端设备可以随身携带。低轨卫星物联网(LEO IoT)由地面段、空间段以及用户段组成,是解决地面物联网在海洋、山区、沙漠等区域通信覆盖能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可应用于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应急救援通信等,也可以广泛应用于手机直连卫星等个人消费级应用。代表运营商如铱星二代、轨道通信公司(Orbcomm)、天启星座等。“天启星座”及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天启星座”是如今国内低轨窄带通信卫星的代表。从实际运行看,“天启星座”系统作为信息基础设施,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分散于全球的卫星终端进行数据采集、传输、汇集、处理,通过卫星通讯回传至信息中心,分包处理分发给相应用户,提供覆盖全球、准实时、全天候的数据采集及通信服务,广泛应用于应急通信救援、环境环保监测、气象监测、智慧城市、危险化学品运输、飞机跟踪监测、地震监测预报、智慧海洋、油气管道网、智慧农业、电力管网监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服务航空、海事、林业、地震、水利、环保、气象、海洋等行业部门业务,并可用于手机直连卫星、腕表直连卫星、卫星对讲机、卫星穿戴设备等个人消费级应用。伴随着我国航天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低轨卫星发射成本持续降低,而随时随地的互联网接入和大数据服务需求将会进一步拓展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的应用落地,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万物互联时代双强联合构建庞大商业版图近年来,美国 SpaceX的航天技术突飞猛进,火箭发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其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星链(Starlink)正在加快推进。SpaceX星链卫星目前总计划发射四万二千多颗卫星,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访问。在2023年8月,SpaceX再次成功发射22颗星链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星链卫星数量突破5000颗。如今Starlink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卫星星座,运营着目前最大的低轨道宽带卫星网络,但Starlink依然对窄带卫星物联网市场抱有着很大热情。据美国媒体报道,SpaceX公司在2021年全资收购了一家做窄带物联网星座的公司SWARM,该公司已经发射150余颗卫星并在全球提供服务。公开资料显示,Swarm成立于2016年,通过自研的微型卫星提供窄带数据服务。Swarm创始人认为,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发展,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全球将会有数以十亿计的物联网传感器在同时工作,这些传感器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数据交换。而以当前全球的网络状况来看,在广大的农村和落后地区,无线网络支离破碎,而更加广阔的大海之上更是没有网络信号的接入,这势必不能满足物联网的要求。所以Swarm旨在提供窄带数据服务,打造天基物联网星座,可广泛应用于农业、海事、能源、环保、水产养殖、交通运输等领域,如船舶追踪、浮标管理、气象数据收集、灌溉控制、病虫害追踪等。SpaceX的口号是降低太空发射成本,而Swarm做的则是降低卫星物联网通信的成本,所以两家公司具有相同的基因。另外,SpaceX的星链和Swarm的卫星物联网网络存在紧密结合的可能性。借助Swarm所开发的窄带通信数据服务,SpaceX也能提供这类物联网服务能力,来扩增其商业版图;而在未来Swarm的发射可以搭乘更便宜的SpaceX火箭,进一步降低Swarm的成本,可谓双赢。由此可见,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和低轨窄带卫星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双强联合更有利于加快建立一种新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构建更庞大的商业航天版图。中国版“星链”正在加速崛起中国航天经历了60多年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虽然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且后劲十足。据了解,中国已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布局1.3万颗低轨卫星的申请。截至目前,我国在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方面由“国家队”推出了“鸿雁星座”、“虹云工程”、“星网工程”等计划并相继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将进一步带动低轨卫星通信产业的增长。同Swarm和Orbcomm类似,中国的低轨窄带物联网星座也正在搭建中。自2015年后,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迅速发展,实现了民营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相继突破,以国电高科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低轨卫星星座计划。低轨物联网星座成为民营企业角逐商业航天的重要机会。9月5号,国电高科的天启星座21星至24星由谷神星一号(海遥一)运载火箭于海阳市黄海海域完成发射任务,顺利抵达预定轨道。天启星座21星至24星发射现场官方信息显示,“天启星座”计划是由国内商业航天民营企业国电高科推出,计划于2024年完成部署运营由38颗卫星和若干地面站组成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从而为物联网相关行业用户及“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提供覆盖全球、准实时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数据服务,构建天地一体的低轨卫星物联网生态系统。作为中国首个提供低轨卫星数据服务的窄带物联网通信系统,“天启星座”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组成,可为用户提供低成本的卫星通信服务,目前已应用于电网、智慧农业、石油管道等8大行业16个领域。据了解,“天启星座”的手机直连等基础电信消费级应用也在跟电信运营商开展深度合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运算能力。卫星互联网和卫星物联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成为我国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低轨道卫星战略地位凸显,在国内政策、技术和市场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中国版“星链”该如何加速发展?除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大投资,加速低空轨道卫星发射,争取更多的空间资源,培养与之抗衡的力量。更应该以“星网”国家队主导卫星互联网,民营企业主导卫星物联网,互相配合、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和地基移动通信网、地基物联网、北斗等的融合,为低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展创造新的优势,打开低轨卫星通导遥一体化广阔市场,提供全球性多维动态综合时空服务,推动中国商业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版“星链”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张涛委员:尽早尽快布局中国版“星链”卫星互联网_科学湃_澎湃新闻-The Paper

:尽早尽快布局中国版“星链”卫星互联网_科学湃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张涛委员:尽早尽快布局中国版“星链”卫星互联网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2022-03-10 13:20来源:澎湃新闻 ∙ 科学湃 >字号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日前表示,要建设高中低轨卫星协同组网、天地网络深度融合、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网络,尽早尽快布局中国版“星链”卫星互联网,在这场空间资源竞争和6G时代竞赛中占据主动。全球掀起卫星互联网建设潮。SpaceX“星链”项目计划部署12000颗“星链”卫星,并另外追加申请部署30000颗卫星。截至目前,SpaceX已累计发射2282颗“星链”卫星。张涛介绍,“星链”低轨卫星组网相对传统高轨通信卫星有着成本低、时延短、损耗小的优势,而其覆盖范围和建设效率远远大于地面5G通信基站。目前,“星链”网络服务试用速度已突破200Mbps,在抢占卫星互联网市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除此之外,英国卫星通信公司OneWeb计划发射648颗近地轨道卫星,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构建高速低延时的网络连接。目前OneWeb已有428卫星在轨运行。波音卫星互联网项目拟发射147颗卫星,亚马逊计划发射3236颗近地轨道卫星。全球通信公司Viasat拟2022年开始发射ViaSat-3星座,三颗Ka波段的卫星能覆盖几乎整个地球。这三颗超高容量地球同轨(GEO)卫星中,每颗ViaSat-3卫星能提供1000GB/秒的全网通量。除建设高轨卫星星座,2020年5月,Viasat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提交了由 288 颗近地轨道卫星组成的非静止轨道(NGSO) 卫星星座修改提案。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我国“新基建”范畴。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银河航天02批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单星设计通信容量超40Gbps。这6颗卫星将在轨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并构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具备单次30分钟左右的不间断、低时延宽带通信服务能力,可用于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网络等技术验证。“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低轨空间成为更重要的资源。国外‘星链’计划等项目实施的首要目的是构建低成本卫星互联网、抢占有限的低轨空间资源。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投入和国外企业‘星链’计划等项目相比,在规模和模式上明显滞后。我们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尽早尽快布局中国版‘星链’卫星互联网,在这场空间资源竞争和6G时代竞赛中占据主动。”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张涛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布局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的卫星互联网,充分发挥高轨、中轨和低轨互联网星座的特色与优势,利用高轨卫星实现全国重点区域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密集覆盖,利用低轨互联网星座实现全球均匀覆盖;建设高中低轨卫星协同组网、天地网络深度融合、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网络,尽早尽快布局中国版“星链”卫星互联网。责任编辑:李跃群图片编辑:金洁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1收藏我要举报#卫星互联网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中国版“星链计划(Starlink)”胜算几何? - 知乎

中国版“星链计划(Starlink)”胜算几何? - 知乎首发于聚焦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中国版“星链计划(Starlink)”胜算几何?Future远见​已认证账号日前,国资委正式发布公告,正式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并落户雄安新区。虽然5G是当前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焦点,频上热搜,但卫星通信也一直是热门话题,特别是马斯克提出的“星链计划(Starlink)”:将12000颗卫星送上地球轨道平面,实现星间组网,服务空间、海洋、森林和荒漠及偏远地区的移动宽带通信。这也是发展卫星通信的重要原因。以我国为例,虽然通过普遍服务,我国网络的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9%,但大约还有山地、草原、高原、戈壁、沙漠等60%多的国土面积几乎没有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而卫星互联网可以解决海洋、森林、沙漠等偏远地区船舶、飞机、科考的宽带通信问题,成为地面移动通信的有益补充。此次由国资委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统筹规划下,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无疑将进入快车道,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快速构建一张无所不在的卫星网络,走向国际竞争的舞台。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在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之前,国内卫星星座已经开始群雄逐鹿,尤其是在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大类,“晋级”新基建战略之后,发展更为迅猛。航天科技的鸿雁融合星座,航天科工的虹云星座,中国电科的行云星座,民营公司银河航天的银河星座……都发射了先导卫星,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测试。可以说,由国资委组建这一专业公司,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各类星座的乱局,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以期满足我国构建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络的重任,并走向国际舞台,满足未来国际化通信需求重任。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国务委员王勇强调,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是立足国家战略全局、顺应科技产业变革大势的重大举措。其中特别提到,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加强科技攻关,着力提高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自主可控。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该公司董事、总裁葛玉君也指出,据了解,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系统在内的相关星座建设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统筹规划,“我们理解 ‘鸿雁’星座的原计划将出现重大变化。”一直以来,中国素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毕竟要快速构建一张无所不在的卫星网络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统筹各方资源,有一个主体来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效率更为突出。此外,卫星和地面移动通信都是资源受限系统,频率资源和卫星轨道资源都像城市的商业土地一样稀缺,一定容不下这么多的星座同质化竞争,统筹建设十分必要。互补大于竞争,相向而行随着卫星通信的发展走向纵深,一直有观点认为,卫星互联网将颠覆并取代地面蜂窝通信网络。而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部分人认为这是国内的第五大通信运营商,更是将对传统通信运营商造成冲击,并可能取而代之。笔者认为,传统运营商的地面蜂窝通信网络与卫星通信都有各自的主赛道,且都有各自的优劣势,满足的也是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两者不是互为替代关系,而是互为补充,必定是相向而行。此前,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副总经理、专家委主任,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陈山枝博士在接受C114采访时就指出,从需求、应用、技术等多个维度判断,当前低轨卫星通信与5G等地面通信是互补关系。马斯克的原话也是,“星链将为那些接入不可靠、价格昂贵或完全无法使用的地区,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业务”。陈山枝强调,因此,客观讲,在大部分卫星通信业内,并没有与地面移动通信去直面竞争用户,去比系统的通信容量。此外,从通信能力看,一颗卫星与一个地面基站的通信能力大体相当,未来全球5G基站数将超过1000万,而低轨卫星的数量在万级,两者相差千倍。这就注定了卫星的通信容量、用户规模、产业规模等方面只能是5G的补充。因此,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等区域的移动宽带互联网接入仍将以5G等地面蜂窝通信网络为主,低轨卫星通信为辅;而空中、海洋、森林、荒漠及偏远地区的移动宽带通信将以低轨卫星通信为主,此外在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过程中,卫星通信也是重要的通信手段。星地融合,释放更大价值可以说,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的融合互补发展将释放更大的市场价值。去年,在中国移动研究院主办的“5G+空天融合网络技术研讨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副所长万屹指出,用卫星来实现全球的泛在覆盖,提供持续连接能力,用地面基站来实现热点区域覆盖,提供高速传输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两种网络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天然融合,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不过,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现有标准的不兼容,无法很好的支撑业务的发展需求。因此,空天信息网络标准一体化就成为了产业链必然选择。至于如何实现,万屹建言:一是打通专业壁垒,借鉴彼此的成功经验,实现技术互通、业务互补、人才互动和产业链互融;二是以商业化需求为牵引,引导系统设计,通过需求分析、场景定义、技术指标梳理,推动标准制定;三是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建设,同时积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声并形成知识产权。与此同时,随着5G的规模商用,按照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的演进节奏,6G的研究已经提上日程。按照6G的发展愿景,建构地面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及深海远洋网络融合的实现空天海地一体化的全球连接。因此,现阶段推进星地融合发展,将最大限度的为6G的研究提供支撑。正如陈山枝所言,6G将建立空、天、地、海泛在的移动通信网络,我国在卫星通信与5G兼容方面的前期探索,将为未来的6G有机融合高中低轨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6G融合是指一种通信技术标准体制包容卫星移动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并且用户终端采用全网统一标识和接入,不再区分卫星与地面系统,进行统一管理。--C114通信网编辑于 2021-05-06 10:38北京企业雄安新区北京落户​赞同 8​​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聚焦高光时刻,风云变幻,共

中国将怎样应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 知乎

中国将怎样应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伊隆 · 马斯克(Elon Musk)SpaceX航天中国将怎样应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关注者3,014被浏览5,573,439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206​53 条评论​分享​839 个回答默认排序司小南​影视制作行业 编剧/导演​ 关注早在2020年9月,ITU就收到了来自中国的涉及12992颗卫星,308个轨道面代号GW的卫星星座频率申请。2021年4月28日,国资委发文公告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同日,中国星网在雄安揭牌。公司董事长为张东辰,曾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GW”应该就是“国网”的拼音缩写。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意味着中国正式加入近地轨道卫星互联网竞争。2020年提交的GW星座计划向共提出了两个星座的频谱申请,分为GW-A59和GW-2两个分星座。其中,GW-A59星座,包括3个子星座,共计6080颗卫星。第一子星座,轨道高度590公里,轨道倾角85°,每轨道面30颗卫星,分布在16个轨道面上,计480颗卫星;第二子星座,轨道高度600公里,轨道倾角50°,每轨道面50颗卫星,分布在40个轨道面上,计2000颗卫星;第三子星座,轨道高度508公里,轨道倾角55°,每轨道面60颗卫星,分布在60个轨道面上,计3600颗卫星。GW-2星座,由4个轨道高度均为1145公里、轨道倾角间隔10°的子星座组成,共计6912颗卫星。第一子星座,轨道倾角3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第二子星座,轨道倾角4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第三子星座,轨道倾角5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第四子星座,轨道倾角6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虽然我国此前已有“行云”、“虹云”、“鸿雁”等星座规划,但“行云”主要用于窄带物联网,“虹云”和“鸿雁”还处在早期阶段,且总体的星座规模,与国外同类型卫星星座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此次国家队的GW计划,本质上是争夺轨道资源,防止将来我国面临无轨道及频率可用的境地。根据测算,地球近地轨道只能容纳大约6万颗卫星。由于Starlink目前已规划4.2万颗卫星,未来将占用大量的地球极低轨道和近地轨道。如果加上中国此次规划的12992颗,以及全球其它几个主要的星座计划加在一起,地球近低轨道未来会变得相当拥挤,趋于饱和。低轨的轨道位置是有限的。每个竞争者都明白,必须要比对手行动得更快,才能占领最理想的轨道平面。将“GW”星座的卫星分布与技术指标与SpaceX的Starlink星链系统做对比。Starlink卫星参数可以看出,GW与Starlink非常相似。两者轨道高度都分为两组,一组极低轨道,和一组近地轨道,轨道倾角也都分布在30-85°间,都是可以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搭建低轨卫星通讯系统最困难的并不是造卫星或者发射卫星,而是获取频率使用权。受多重因素影响,卫星通信必须采用微波频段以上频率的信号,才能实现星地通信。C频段(4GHz~8GHz)、Ku频段(12GHz~18GHz)和Ka频段(26.5GHz~40GHz)是目前卫星通信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频段。其中,C频段和Ku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广播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带宽有限且利用较早,目前频谱的使用已趋于饱和;Ka频段主要用于高通量卫星。因此,Q/V频段将是未来卫星通信领域争夺的重点,ITU也正在制定使用Q/V频段的频谱共享规则。对比GW与Starlink申请的频率数据。GW请求允许使用的频率为:37.5-39.5 GHz(空对地)39.5-42.5 GHz(空对地)47.2-50.2 GHz(地对空)50.4-51.4 GHz(地对空)Starlink所使用的信号传输频率为:10.7-12.7Ghz(用户下行) 14.0-14.5Ghz(用户上行) 17.8-19.3Ghz(馈线下行) 27.5-30.0Ghz(馈线上行)Starlink所占用的频率分布在Ku、Ka频段,GW则分布在Ka频段和Q/V频段。可以看出,GW因为Starlink等星座计划的事先申请挤占,被迫在频率申请上作了让步。由于根据ITU制定的《无线电规则》,对信号频率的占用采用“先到先得”的原则。GW申请到的频段应该是目前能申请到的相对较好频段,不过相对于Starlink所占用的Ku和Ka频段,无疑是吃亏的。但提前占领部分Q/V波段频率,也算抢占了些先机。低轨星座计划,动因是SpaceX商业化进程倒逼的全球卫星产业竞争提速。由于卫星属于有限资源,主要国家的卫星互联网建设必将加速卡位跟进。更重要的是,Starlink的迅速扩张,会给各国带来军事上的担忧,因为实际上Starlink不仅能够提供互联网服务,还可以在必要时成为控制巡航导弹等军事任务的工具。看似民用定位的Starlink存在被用于军事领域的很大可能。因而,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势必会成为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资源。从我国自身利益出发,GW除了能提供高速网络通信以外,在航海、航空,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军事安全、导航定位、气象研究、灾害预警等诸多领域都会带来助力。也会给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地面基站、用户设备、网络运营等上下游产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和工作岗位。根据ITU规则,申请相关频率的单位,必须在7年内完成卫星发射和信号验证,才能真正拥有该频率的使用权。因此,GW星座必须在2027年完成发射及信号印证。编辑于 2022-01-14 03:14​赞同 2268​​379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肌肉大贤者​ 关注应对方法大家也知道了,就是跟着也做个计划。但这计划的能不能很好的落实(按时完成,并且能自我造血,和美国对抗),我不看好。原因如下:一.中国目前缺乏可回收火箭技术,这个技术是大规模建设低轨卫星网络的前提。回收火箭技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是直接降低火箭发射的费用。2.是极大的增强了火箭的发射频次,原因就在于不用重新造火箭,极大的缩短了发射周期。目前好像是9天一发(大家可以对比下其他火箭的发射周期就知道有多变态了)。这意味着空叉能大胆扩张产线量产卫星(因为有足够的火箭射上去,而不是堆在仓库),工业品的规模效应能大幅降低成本这条不用我多说了吧。最后下来,火箭你的成本比不上,卫星你的成本也比不上,那这除了输血硬抗,从一开始就没法玩,所以同样是美国公司,贝秃也有类星链计划,但也没打的成,就是这原因。中国的可回收火箭啥时能出来,啥时再说对抗。因为现在没同台竞技的资本。而且我看可回收火箭的计划表都到2030去了……那到时面对的就不是60颗一发,5000万美元的猎鹰9了。要面对的是预计400颗一发,500万美元一次发射费的星舰了。二.中国虽然国力很强,但国际上影响力有限。这和影响力有啥关系呢?关系非常大,如果没有美国在背后,即使你射的满天都是你的卫星,你空叉又何德何能这么无阻力的进入别国的通信市场啊。通信市场在国防,经济上的重要性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明白吧。现在欧洲好像已经给签了好几个国家了,不是靠美国,还能是啥?就因为空叉背后是美国,所以它建立卫星网络后,欧美日韩这些发达的潜在市场他都可以开发。而中国就别想了,中国会独占国内市场和一些能施加影响力的国家的市场(而且很可能是和空叉竞争的形式进入)。但中国市场有个很明显的就是,人员居住集中,地面网络设施充足,这意味着卫星网络的需求可能不会很多。三.美军对星链有很强烈的需求,未来有很大可能会投大钱支持。按马斯克估计建星链要300亿美元,对美军这样的大户来说,完全可以接受。因为美军是全球部署,全球作战的军队,一个全球覆盖,低延迟的卫星网络简直就是量身定做。而中国是立足国土防御的,军方对这个更多是要跟上技术步伐不要落后,和美军的硬需求不一样,投入的支持资源比例很可能比不上美军。综上,前置科技慢了五到十年,市场小,硬需求不足。而且空叉在马斯克带领下进展神速,我认为这很难对抗,更多会形成局部的小市场,自己玩自己的,美国会在低轨卫星网络上形成大比例的垄断。发布于 2021-07-01 17:30​赞同 439​​37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中国星链:我国万颗卫星互联网星座12992颗卫星发射计划提交国际电联审批 - 知乎

中国星链:我国万颗卫星互联网星座12992颗卫星发射计划提交国际电联审批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中国星链:我国万颗卫星互联网星座12992颗卫星发射计划提交国际电联审批RealMagic还记得两年前SPACEX发射部署第一批星链卫星,看着紧密堆叠在一起的60颗卫星依次展开,排成黑夜里银白色的一串星点越过我们中国的天空,我们既为人类航天工程的大踏步前进感到赞叹,又为我国在太空互联网和低成本民营航天这一领域的暂时落后感到焦急。但可喜的是,2020年11月我国万颗星座计划的公布让我们似乎见到了曙光。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官网的公示资料显示,我国上个月提交了两个巨型卫星星座,总共2阶段7组共12992颗宽带通信卫星的轨道和无线频段使用申请。https://www.itu.int/ITU-R/space/asreceived/Publication/DisplayPublication/23706在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主要信息,首先申请文档被ITU正式接收的日期是11月9日,组织机构是CHN中国,星座代码中前缀是GW。目前国外评论认为这意味着申请人是‘一家代号为GW’的公司,对此我认为还不能确定,比如我国国家队的行云和东方红系列,代码就直接是xingyun和DFH。但是,如果是私营航天公司,那么这个推测是比较合理的,比如2020年银河航天的宽带通信首发星前缀就是GALAXY。事实上,这个星座确实有可能就是银河航天申请的,因为根据目前的资料看,银河航天是国内唯一一家提出了大型卫星互联网项目发展计划,并且首发星已经入轨测试的公司,其宽带通信试验星Galaxy-1在2020年1月顺利由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并且成功进行了星地互联网通信实验。而银河航天不仅有发展卫星互联网的计划,其本身也是国内目前估值最高的私营航天,创始人徐明是360的前CTO,小米CEO雷军是投资人,最近2020年11月还刚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估值涨到了约100亿元。(中国12992颗星座计划)http://www.circleid.com/posts/20201002-a-new-chinese-broadband-satellite-constellation/#comments(starlink首批12000颗星座计划,目前计划已扩展到约46000颗卫星)https://zh.wikipedia.org/zh/%E6%98%9F%E9%93%BE#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星座中包含的轨道和卫星。上图为我国的GW星座,下图为马斯克的starlink星链。可以看出,两家计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其一,都分为2阶段建设,卫星总数十分相近,其次,轨道高度都大概分为两组,300~500km左右的极低轨和1000~1300km左右的近地轨道,轨道倾角都为30~80度之间。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国的计划中极低轨道卫星数量和低轨卫星数量基本相等。由于轨道高度越高延迟也越高,但覆盖范围更广,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可能对于未来卫星组网和网络服务策略有不同的侧重和取舍。这里要说明的是,低延迟(LOW LATENCY)是卫星互联网除了覆盖广度之外最核心的优势和卖点,由于传统互联网通信中,激光在海底光缆,即二氧化硅中传播的速度只相当于真空光速的40%,因此如果在太空的星间建立链路进行激光通信,将能够显著降低整个通信闭环的时延,最近我国发射的行云2号卫星测试的正是这一技术。低时延互联网通信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比如最容易想到的,股市的高频交易。高频交易公司可以为了缩短几个毫秒的延时而把服务器搬到证券交易所旁边,而跨国和洲际间的证券市场信息流通中的时延是无法通过搬服务器解决的,这些动辄几十上百毫秒的延时,如果能通过卫星互联网缩短数十个百分点,对当前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目前SpaceX的星链已经应用了激光通信技术进行星间通信,而星地之间的通信则依然使用的是无线电。接下来谈一谈项目进展预测。星链项目最早于2018年初发射两颗TINTIN试验通信卫星,进行了宽带互联网卫星的技术测试,随后在一年多以后的2019年中就成功完成了首批60颗v0.9的startlink卫星的部署,此后升级到v1.0版本后就开始了快速的发射入轨状态,到2020年10月已经发射了八百多颗星链卫星。那么spaceX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申请这些卫星的轨道和无线电频段的呢。目前查不到第一批星链卫星的ITU申请资料,但可以查到第一批星链卫星向FCC申请备案的时间,是2016年11月。而根据美国常见的卫星发射申请流程,即先FCC审批,然后FCC代理向ITU提交轨道和频段申请进行判断,其ITU申请日期大约就是2016年底或者2017年初。由此可见,我国的万颗星座项目如果也按此时间线推测,首次小批量部署的时间节点有可能在2022-2023年之间。此外,假如认为项目起始时间受到发射载具研制等条件的影响难以预料,那么最晚的项目完成时间还是可以推测的,根据ITU规定,申请批准后8年内必须完成发射入轨,否则申请将会被取消。考虑到上万颗卫星的发射所需要的时间,我国的万颗星座开始批量部署的时间不会太晚,应该至少会在2023年内开始。目前,银河航天的宽带通信试验星已经在2020年1月发射测试成功,而从ITU最新的公示资料看,银河航天已经申请并获批了Galaxy-3A/3B两颗卫星的轨道和频段。这一模式十分类似前面提到的SpaceX的星链部署前一年半成功发射的TINTIN A/B两颗试验卫星。那么乐观估计2022年左右我们也许就能看到银河航天的首批中国版‘星链’入轨。(银河航天首发星GALAXY-1 , 2020年1月入轨)说到这里,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发射载具。要知道,SpaceX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高频率的批量发射星链卫星,离不开性价比极高的猎鹰9可回收运载火箭。猎鹰9对外的商业报价比我国最便宜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还要低百分之60,而在此定价下,其对外公布的发射业务整体利润依然达到40%以上。可以想见,中国的银河航天作为一家没有载具生产能力的公司,无论是购买国外还是国内的发射服务,其发射成本都与SpaceX都很可能有着近乎数量级的劣势。这方面目前看还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寄希望于三点,其一,我国在新基建和数字丝绸之路DSR的战略发展要求下,以国家扶持的方式提供低成本的发射服务;其二,我国的类似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这样的民营太空公司的火箭、发动机研发进展顺利,特别是可回收火箭业务取得重要进展,能够以较低成本承担起项目中远期的发射任务。其三,项目前景被市场看好,融资顺利,干就完事儿...... 其实,考虑到我国战略需要,以及全球接近40亿未联网人口的潜在市场,假设项目能按预期目标实现盈利并进入发展正轨,那么每公斤1w还是3w人民币的发射成本可能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最后,也想谈几句我个人的一些感想。作为一个关注国防航天和科技经济发展的中国人,我认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无论是长五首飞,嫦娥登月,绕落巡一步到位的天问火星探测,以及中国空间站,刚说到的卫星互联网工程,还有上周刚签署的RCEP,全都扎堆在短短的四五年之内逐一实现。短短两年前马斯克刚提出要发一万多颗卫星到天上让全世界用上太空WIFI,今天中国自己的天链计划就已经浮出水面并且紧锣密鼓地推进了。这种几乎可以给军迷、航天迷们‘即时满足’的发展速度,哪怕是我以一个90后的视角看也是觉得诧异的。我小时候也曾经对着军事杂志和互联网上的美国先进的军事装备垂涎三尺,也曾经看着阿波罗登月的黑白录像为我国航天事业与美国的巨大差距感到焦急失望。80后们也许还能清晰回忆起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和南海撞机事件中看着我国由于综合国力落后而饱受美国欺凌的愤懑和痛心。但我们都是幸运的,等待虽然漫长,但我们终于走到了黑夜退去,朝阳升起的今天。而现在的00后乃至10后们,他们会对祖国的飞速发展习以为常,不再需要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一样望着前面跑得没影的兔子黯然神伤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一切的背后,在共和国既短暂又漫长的七十年发展史中,有多少前辈付出了他们一生的心血,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强军强国的梦想,为了他们心中中国所应该享有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所应该享受的美好生活而拼搏一生,然而,他们中的许许多多并没有能够等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一切。这张图相信大部分人都很熟悉,是我国开国元勋,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在1980年参观美国突击者号航母时的场景(突击者号航母是1950年代的美军战后第一代福莱斯特级航母,在1980年已经接近淘汰)。从美国回国后,刘华清将军曾说:“我不搞航空母舰,死不瞑目”。他在我们所难以想象的黑暗中摸索奋斗了接近一个世纪,但他终于还是没有等来辽宁舰交付海军的那一天……2011年刘华清将军逝世,2012年辽宁号航母交付中国海军。在我们看着这张照片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个年代中国各行各业的先驱们,无不是用这样一种‘踮起脚尖’的态度,去学习,去追赶,才有了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今天。作为享受着先辈们打拼出来的胜利果实的我们,不要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每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都十分来之不易,我们没有理由不心怀感激,继续奋斗。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与君共勉!编辑于 2020-11-24 15:12SpaceX航空航天互联网​赞同 121​​96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如何看待中国宣布开建中国版星链,卫星数将达1.3万颗,仅次于SpaceX?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

如何看待中国宣布开建中国版星链,卫星数将达1.3万颗,仅次于SpaceX?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航天人造卫星星链如何看待中国宣布开建中国版星链,卫星数将达1.3万颗,仅次于SpaceX?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据报道,上海市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并加快了项目进度。这个项目是上海松江区在2016年提出的G60科技创新走廊的一部分,旨在沿着G60高速公路部署创新企业…显示全部 ​关注者1,660被浏览3,676,343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26​42 条评论​分享​809 个回答默认排序知乎用户“来自白皮的怪物在妄图诈骗。”“不可明说的畜生在准备拉升股价。”“卑鄙无耻的匪帮准备投放太空垃圾。”“艾隆·马斯克发射了第一颗卫星”“美国企业家的火箭只是力大砖飞的产物而已。”“不能被星链卡脖子!”发布于 2023-10-07 22:58​赞同 2455​​85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js200​ 关注首先要明确两个认知:1)这个世界上没几个事情需要像搞原子弹那样不计成本、不怕损失的搞出来。(什么事情都强行不计成本的搞,苏联就是前车之鉴)2)我国低廉的是人力成本,几乎没有通过科技发展进行的成本压缩。(举个例子:你有再多的人在工厂里手搓汽车,一旦老福特的流水线技术成型,就毫无成本优势)SpaceX星链计划能成功的两个主要原因:1)猎鹰系列通过可回收技术极大地压缩了发射成本,1400美元/公斤/LEO。随着N手火箭的继续使用,这个成本会继续下降;星舰一旦成功,这个成本会再次断崖式下降。2)得力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和使用,星链计划的现金流已经扶正。这些东西发射上就就是耗材,而且还要源源不断地继续补充,所以尽可能多的人使用才能最大化其商业价值。现在星链的设备费用是199美元/套,月租费用是99美元/月。按照我去年的体验,看Youtube的超清视频和打游戏没有任何压力。不知道中国版星链的发射成本如何,商业计划如何。还是说只是想单纯地占领轨道。编辑于 2023-10-08 10:54​赞同 99​​2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